三十歲之前的我認為,在如今世界經濟萎靡,企業因為縮減成本的緣故,使公司人員變少,導致工作時間被不斷延長。原先5個人做的項目變成3個人,或者原本20個人的部門現在只剩下不到10個人,人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的8小時內能夠完成越多的任務即被視為工作能力強,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忙碌。
《思考的要訣》一書的松浦彌太郎卻告訴我們,所謂工作,并不是完成許多事、加快速度,或者迎頭趕上什么。而是打造出自己的模式,讓自己每一天都能保持高質量、樂在其中、不勉強的工作狀態。
01. 睡眠也是一種時間投資
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說明時間和金錢對我們來說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我也絕對不希望浪費時間。而對時間最好的利用便是抱著一種“投資時間”的想法度過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的大部分時間。
當有人問你“每天都會干什么”時,你會回答什么,“吃飯睡覺打豆豆”?
因為只是睡著了,就是在毫無意義的消費時間嗎?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是優質的睡眠,是可以恢復體力,讓自己重心振作精神的投資。依據睡眠方式的不同,也可以變成投資。
同樣是吃飯,我們把用餐的時間如果理解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隨便吃吃,那就是在單純的消費時間。但如果是可以帶來愉悅心情,蓄積養分的餐點呢?那這就是一種投資的時間了。
而工作亦是如此。
松浦彌太郎將時間分為了三大部分:消費、投資和浪費。我們在工作中可以通過調整做事情的方法,讓自己盡量不要被時間追著跑,而要經常有意識地覺察到“現在的我為了什么目的在使用時間”。
工作上充分利用時間,而休息、游玩時也充分利用,時刻提醒自己“我現在在休息”,或者“我現在在玩樂”。
如果你的生活中無意識的時間很多,那就和自來水龍頭開著不關一樣,是在浪費,并因此需要多加注意。
所以,如果你能在管理自己的時間上下功夫,將注意力集中在哪段時間應該做哪件事情更好的話,你的工作質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02. 我的TO DO LIST
每天8:30上班之前,花10分鐘記錄下今天的TO DO LIST,并對要做的所有事情有一個輕重緩急的區分歸類。而我并不喜歡將一天工作的最開始就安排最重要或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如果事情無法進行下去,那么連待辦事項一覽表中的第一項都做不完,壓力就會持續累積,工作的心情與節奏也會受到影響。
何不如先解決一些簡單又難度較低的事情,例如清空電腦里的回收站,整理桌面或抽屜,回復需要批核的文件等等,讓這層層累積的小小成就感,減輕壓力,提升信心,逐步建立起自己一天的工作節奏。在這樣的狀態下,再著手進行難度較高的工作。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天之內,我也會經常多次修改或重新安排TO DO LIST。而正因為頻繁的重新審視工作表,讓自己能夠認清現在走到了哪里,還有哪些想要去做的或者應該去做的事情。在這樣反復的過程中,讓工作的前景變得清晰,從而使內心感到平靜。
03. 切換你的“ON”與“OFF”鍵
工作上最不可或缺的,是專注力。而要做到專注,最重要的就是放松。
因為專注力是有限的能量。如果專注一整天,身心都會消耗殆盡。因此,均衡運用專注力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我會把工作的這8個小時劃分為幾個區塊。一般早上的4個小時,是專注力和思考力俱佳的時間。我便用來集中攻克軟件的技術難題,并且每隔一個小時休息一次,起身去接杯水,活動一下脖子。由于中午午休時間較短,會導致在下午的時間里專注力下降,需要借助一些刺激來恢復大腦的快速運轉。我的通常做法就是將解答用戶的技術問題放到午休后的2點到4點半,因為借助用戶的問題來迫使自己轉動腦筋,驅趕困意,提高專注力。而距5:30下班前的最后一個小時,基本上,我會把它當作冷卻的時間。讓即將結束一天工作的自己冷靜下來,到窗臺邊眺望一下遠方,有條件的話還會走出去呼吸一下外面新鮮的空氣。當然,偶爾也會有被會議或是其它工作耽誤的時候,所以最后的一小時,也全當是工作延長的儲備時間。
除非特殊情況,我們公司是不要求加班的。而我也認為,工作了一天之后,需要有切實的休息時間,讓自己在這段時間里徹底放松,享受不被工作打擾的生活。盡管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突發狀況致使我們不得不繼續工作,但是我們也必須有意識地以“休息”為目的,平衡一天的專注與放松。
其實在“ON”與“OFF”之間,難以進行嚴格的區分。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OFF”時間的價值。因為放松,才能專注于每天的工作。如果發現專注與放松的時間開始失衡了,需要果斷地利用各種假期或年假來調節,使兩者恢復平衡。
04. 結論
要想不被工作追著跑,制作自己的TO DO LIST,持續地做,累積淡定的每一天,才是提升工作質量的最快捷方式。
讓時間喜歡你,站在你這邊。
END
********小皮同學的第4篇文章********
我是小皮同學,喜歡記錄身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更喜歡分享故事,傳播正能量!如果你喜歡聽我講故事,請不吝點贊關注!謝謝支持~(轉載請簡信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