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男朋友在電影院看全世界都在討論的《你的名字》,本來說一人買一杯爆米花,他說他不吃,買一杯就好。我聽話了,結果他還是搶我的爆米花!
當朋友圈鋪天蓋地發表《你的名字》各種后感時,我會自動屏蔽這些信息,因為不了解也不喜歡被透劇,故而選擇視而不見。下午看了這部時空二元次的電影,終于有點發言的權利了。
三葉和瀧,兩個臨時互換的身份,用別人的身體去感受想追求的生活,然后在朦朧中愛上了對方,同時也努力尋找未曾見過的彼此。純純的愛,總能讓人產生各種幻想。喜歡三葉,三葉是種不愿去繼承家族的傳統,渴望前往大城市見識另一個世界,而湊巧能遇到讓她用別人的身體感受她追求的世界。我喜歡三葉的勇氣與沖勁。
咦,咋回事,我是來說說我的初戀與愛戀的。正文來了。
《初戀》
我的初戀是初二的時候開始萌芽,同班同學的一個男生。他是個愛貪玩的人,那個時候在班里所有人都知道我叫“小敏”,而他會處處讓我難堪,總能挑起我憤怒的導火線。可我越罵他,他就越得意,我就恨不得挖個坑跳進去算了。初三開始收斂,他開始轉移新目標冷落我,發配邊疆啊。都怪我當時太軟弱,如果是現在,試試呀!
再后來,他考到了縣里最好的高中,而我去了一家較為好的高中,兩人開始不聯系了。可過年回家同學聚會的時候,彼此特尷尬,都是當年惹的禍!而高中的生活大家不打擾對方的生活。
高中畢業后,他去了省里最好的大學,而我選擇了復讀。高四那年,實話說,我感覺我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壓力山大,而是在高考成績出來后我卻傻了眼,只能去二本的大學。哭得稀里嘩啦,他也在電話里安慰了不少,可還是好想哭,恨自己當初為何不努力一點點。最后我來到了他大學的一個獨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我想離他近一點。再見他的時候應該是2012的春節,我們第一次單獨約會,可緊張了,我的戀愛空白為零,約會需要怎么做,沒人告訴我。那個下午都是我聽他說,此時的他博學多才,見多識廣,一說就是滔滔不絕,我唯有“嗯,不錯,可以”等等簡短詞語。這是我嗎?
大學異地戀的我們總是電話聯系,每天固定十分鐘左右。直到后來,我們都在反思這個打電話的事情。他說:我現在無論在做什么事的時候,有時候不禁想起你就好想見到你,再無法專心完成我的事情。我長嘆了一聲:哦。
事情的發展到大一快結束,他說:我不想那么快談戀愛,太浪費時間了,而且…………。我懂了,你走吧!那天晚上我在15樓的天臺上哭了好久好久,失聲痛哭了好長時間,內心在吶喊,可無人能聽到。原來失去的時候心會痛!
再見到他的時候是大三,那個時候的我是一種較為激進的分子。在他的大學里,我們走了兩個小時,在爭論,在吵架,都是圍繞我那些關注的事情。他給我進一步理性分析: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很不錯了,各司其職才是社會的良態發展。他總是比我強,我不服。到了最后,我們還是沒能走在一起,可分開的時候我很快從這段斷斷續續的戀情里走了出來,只是偶爾會想起,像天空下起了雨會期盼陽光。
《愛戀》
我又太戀愛了。那位是張先生,可見《張先生,你好》這篇文章。
我是個主動性很強的女生,張先生卻是個慢熱型的人。如果當初不主動搭訕他,我想他是不會主動聯系我的,相信我。
張先生是一位在生活上細節要求很嚴格的人,與我天性懶漫的人完全是兩種性格。他愿意把他的朋友介紹給我認識,我也樂意帶他走進我的圈子,然后我們慢慢進入了彼此的生活。可能因為他是工科生,我是文科生,大家的共同興趣話題很多時候不在同一個頻道上,所以我們自覺地將它屏蔽,各自找合適的圈子去探索而不打擾對方。每次吵架,他很少會和我爭論,因為性子急的我如果一遇到反駁的人,我則不罷休。所以他選擇沉默了而我也感覺沒意思,所以雙方都安靜了。這套路有學問,我得好好學學。
我呢,特喜歡做一些看起來很少人會去做的事情,他會毫無條件支持我。去香港,支持。創文學社,支持。線上圖書館讀書,支持。30天堅持寫作,支持。他總說:親愛的,好棒哦!你叫我怎么不愛你呀!
后來,我終于明白了:初戀是情竇初開的憧憬,而愛戀是柴米油鹽的生活。每個階段都應嘗試不同的戀愛,人在成長,愛的含義也會在變化。正如三葉和瀧都在努力尋找未知的另一半,重要的人不能忘記,而誰是重要的人,那就得尋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