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陳思誠出軌,佟麗婭的“縱容”被視為陳出軌的助推器。網友追根究源,原來那個一直對佟麗婭諄諄教導“男尊女卑、離婚就是丟臉”的原生家庭才是“罪魁禍首”。
幾天前看超高能E姐寫的文章《陳喬恩:一個笨拙天后的成長史》,文中提到陳喬恩不快樂的童年經歷,她說自己“常常覺得恐懼”,因為“小時候怕我媽隨時會打我,她常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講話”。E姐點評了一句話:親子關系,真是所有人逃不開的枷鎖。這句話立馬get到我,不能更贊同。
去年九月份,喬任梁因抑郁癥自殺離世,令人痛惜。網上有不少粉絲說到他悲慘的童年經歷和不融洽的家庭關系。
喬任梁小時候過得不幸福,他父親是個海員,長年不在家,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很辛苦。他在親戚家住過一段時間,吃泡飯吃到吐也不敢說,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他表現得那么樂觀堅強,內心早就不堪重負了。
喬任梁曾發微博稱:每個月回家只有幾個小時,家里的人還不停地吵架 。
陳喬恩和喬任梁成為難得的好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都有不愉快的童年,所以惺惺相惜?
還有一位“備受摧殘”的女星——張柏芝。她父親好賭,是江湖中人,頗為豪氣;母親也是大美女,至今已有四段婚史。她接受采訪時曾說:
最初,父母老是吵架,而且一吵起來便吵得很兇,她確實是很害怕,也很傷心,總擔心會有什么不幸的事發生。可時隔未久,父母又和好如初,反倒讓她覺得驚訝,有些不明白這種關系。再后來,大概是習以為常了,倒不覺得吵架是一件什么特別的事,反正每隔幾天便會吵一場,反反復復的,幾個孩子也就不當一回事了。
E姐也曾專門寫過張柏芝:“明明外表十足清純,個性卻果敢奔放,張柏芝養成這樣的性格,和她的原生家庭不無關系。”
上周就想寫這個主題,可惜總是感覺難以下筆。前天周立波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并且占據頭條,沒想到是以這么彪悍的方式。聯想到關注的親子關系主題,我特意去百度了他的童年。周媽媽曾說除了除夕之夜,周立波幾乎天天都會被她打。童年被毒打的經歷,成了周立波創作的靈感,他在舞臺上講過一個拖鞋印的段子:“我小時候經常被我媽打得滿身的拖鞋印,去學校同學就問我‘哎,你媽換拖鞋了?’我很奇怪你們怎么知道?他們說,你今天的拖鞋印跟昨天的不一樣了。”
長大后的周立波一言不合對未來岳父大打出手,打瞎岳父一只眼,最終入獄205天。如今他又因非法持有槍支、毒品被當場抓獲。不知道這些和他被暴打的童年是否有些許關聯?
2
不僅明星如此,普通人也同樣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可怕的親子關系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烏云般籠罩著他們的童年,還影響著他們長大后的生活。
在查看喬任梁童年消息的網頁上,看到有位網友留言:我同學因為是超生的,小時候輪流寄放在農村的親戚家養大,據說其中一個親戚每次吃飯都指桑罵槐,吃飯的時候好多次都咽不下去,還得裝作沒聽到,忍著咽下去,長大了嚴重缺乏安全感,經常焦慮睡不著覺。
2014年南方都市報上有一篇文章稱2007年,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發布《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報告,主要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超過1/4為中國人。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是中國總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殺者中,80%的人患有抑郁癥。這后一個數字印證了中國每年有20多萬人因抑郁自殺。
這個數字還只是2007年的統計數據。鬼知道這些人童年經歷了什么!
3
長大后陽光快樂、自信善良的人不見得都有美好的童年,但冷漠自卑、狂妄暴戾的人往往是因為童年的不幸。
有人說:你的命運其實從一出生就決定了,雖然過于絕對,但不無道理。換句話說其實孩子的命運一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你給了他們怎樣的目光,他們就用這樣的目光去注視全世界。你的愛是溫暖的,他的世界就永遠陽光充足,沒有陰霾;你的愛是冷漠的,他的世界也是冷冰冰、孤單單、悲戚戚的;你的愛是偏執的,他也終會粗暴地對待身邊的世界。
做父母的總是以愛為借口,做著“壞事”。小時候,他們寵愛孩子,剝奪孩子自己體驗的樂趣;長大了,他們干涉孩子的學習、工作、愛情,甚至一切,使孩子失去了最珍貴也是最應得的自由。
好的親子關系勝過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是基于愛的,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最真摯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強迫,不是壓迫,不是干涉,應是尊重,是信任,是善意的寬容,是深刻的同情。
著名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武志紅寫過一篇超紅的文章《謊言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文中提到“復旦大學研究生Z某,因虐殺幾十只貓而轟動一時,但他虐貓的另一面卻是愛貓,而這種‘我愛你,所以虐待你’的變態心理卻源自父親對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還常將其關在家門外過夜。”
“愛不是我們不講究方式的理由,不是我們為自己開脫的借口。”
《我是演說家》有一期節目,作家陳嵐講述《一代人的鄉愁》,主題是留守兒童,打動了現場和電視機前很多人。
有一段講到一位三歲的小男孩,她爸爸媽媽要外出打工,怕他哭鬧,沒人告訴他,可是在媽媽出門的前一天半夜,小男孩突然坐起來盯著媽媽,媽媽似乎感覺到了什么,也醒來了。小男孩問媽媽:媽媽,你不要我了嗎?
當時我和我愛人都安靜地坐在電視機旁傾聽,我聽得淚如雨下,我看到一向掩藏感情的他也是眼含熱淚。
陳嵐女士沒有往下講媽媽說了什么。我想當時媽媽的答案對小男孩,對他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哪怕媽媽能給一個有力的擁抱,小男孩的生活也會多一點甜蜜的回憶,多一分戰勝離別、苦難的力量。
童年只有一次,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不是枷鎖,鎖住了彼此,困住了孩子的一生;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像潺潺的溪水,歡暢流動,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