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騰訊股票大漲,我有一個炒股的朋友悔不當初,后悔自己后知后覺,只是在一旁觀望沒有及時出手,不然又可以賺到好幾個月的奶粉錢了。然后呢?沒有然后了,他現在還是沒有買,只是每次抱怨的臺詞都不盡相同。
在生活中大家有沒有因為錯失了一次機會就感慨萬千,之后卻又遲遲沒有行動呢?一定有,就像我們很多朋友為什么學不好英語一樣,我們都是在感嘆,自己在上學時多么地年幼無知,有那么多時間不知道利用,但現在任然遲遲不愿行動改變自己。因為我們的潛意識里告訴自己,沒有了先發優勢,永遠也贏不了比賽。這樣的想法完全錯了,其實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01
這樣想的朋友,腦袋里面沒有一個概念:
復利效應
簡單來說,復利效應就是,在你原有金額的基礎上,每年可以獲得的利息,會和本金一同,變為下一年的本金,再產生利息,之后再一同計入下一年,俗稱利滾利。公式如下:
F=P(1+i)^n
其中各項含義:
F是最終收益;
P是最初金額;
i是利率;
n是年限。
這是投資上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投資不僅限于經濟上的,還可以是個人成長上的,上面的公式不變,各項指標的含義可以替換成:
F是個人成就;
P是最初能力;
i是成長速度;
n是年限。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最終的收益和年限n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率或者成長速度i的大小。大家可能都沒想過一個問題,金錢有利息,那為什么知識不能有利息呢?
其實:
獲得知識的速度=成長速度=i
你永遠不行動,那i就等于零,或者就是負值,不會成長,有時候還會退步。但n(時間)是不會停止的,也就是說,時間是不可控的,只有通過改變你自己的成長速度(利率),才能影響最終的收益。
02
龜兔賽跑,兔子要是一直跑,烏龜肯定沒有機會,但是如果烏龜先跑了,兔子就一定沒有機會嗎?
熟悉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是很少投資科技公司的,但是在2016年5月16日,巴菲特披露公司持有10億美元的蘋果股票,當時股價每股不到90美元。蘋果公司股票上市是在1980年12月12日,股價是每股0.52美元,巴菲特沒有在一開始就購買,實際上他比別人晚了35年。可這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今天蘋果的股價已經漲到了139.78美元。最開始的機會永遠是留給運氣好的人的,這就如同中彩票一樣,可遇而不可求。但我們現在仍然有機會,因為我們追求的是長期增長,只要你認為明天會更好,就不能放棄行動的機會,現在開始也不晚。
而且最重要的是:
數額的增長不重要,比例的增長才重要。
巴菲特購買的蘋果股票至少增長了55.31%,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截至2007年的43年里,復合年化增長為21.1%,這對投資者來說已經非常高了。假如你現在是只認識200個單詞的英語小白,你用一年時間記住2000個單詞應該不難吧,比原來增長了10倍啊,也就是1000%,還有比這更劃算的投資嗎?更不用說學好英語以后的各種回報了。做一只后出發的兔子其實也不錯。
03
最關鍵的是:
資金數額越大增長越難
你用100塊賺10塊容易,你用10億賺1億就很難了。現在有某種先發優勢的人也是一樣,一個外語達人可以很輕松的和別人用外語交流,但是翻譯一部外國名著對他來說一定不簡單。事情總是開始容易,精通難。這也是還沒有起步的朋友的一個先天優勢:
弱者總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了,起步晚其實并不可怕,不行動才是最可怕的。我們只有在時間不斷流逝的同時,加快自己的成長速率,才能得到更大的成就。關鍵在于:現在就做。
因為一切不以行動為目的的抱怨,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