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耳機】SONY Mdr1000x 對比 BOSE QC35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主要對比sony1000和bose qc35,亂入一款森海塞爾大都市人。

先不說音質這種玄學的東西。我說好聽,也不見的別人覺得好聽。就從客觀可以有比較的方面去做一些對比。當然追求極致音質的這些都不適合你,畢竟我窮。

這三款耳機都算是大眾耳機中的國際大廠,所以做工問題也不用太擔心。這三款耳機都帶折彎,都很緊。使用時間長了也沒有存在合不上的情況。

sony,頭梁部分外側用的是用金屬,內部用的是皮質緩沖墊,還算厚實。質地也比較軟。耳罩用的也是用的頭梁部分材質。耳機面,外圍金屬包裹著皮革。13格很高。吐槽下,那個皮革不耐磕碰,很容易破損。。用的時候特別小心才行。松緊部分,卡扣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按鍵/接口這些我就不說了。sony大法的東西確實不錯。

Bose,頭梁外側部分用的是類似sony耳機面的皮革材質,內部用的是絨。感覺會不太耐臟。相比較sony,除了中間一部分其他都是塑料。。沒錯就是塑料,就算做了金屬噴漆但也改變不了那是塑料的事實。耳機棉用的也是皮質,但是佩戴舒適度比sony好,質地比較軟。適合長時間佩戴。雖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皮,但是就是很舒服。

至于大都市人么,畢竟價格擺在那里,就不BB它了。我覺得到時候有必要可以入一款木饅頭藍牙版。

這兩款耳機對比起來的話,其實各有春秋。都是全包耳的,貼耳程度也相差無幾。不過看個人的使用場景了,僅僅從外觀因素上來說,我比較偏向bose。因為bose比較輕巧,外殼材質又是廉價的塑料,萬一有個磕碰也不會太心疼,大不了換個殼,長時間佩戴也不會覺得夾耳朵。sony呢,說實話佩戴著之后,頭都不敢亂動,生怕碰到什么,把它磕了。真不知道sony這么做有考慮過消費者的使用場景不,雖然很好看,雖然很有檔次;其次sony真的好重,比bose重了挺多,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下數據。

sony? ? ? bose

佩戴舒適度:? ? ? ? ? (sony) 3.5分? (bose)? 5分

做工用料:? ? ? ? ? ? ? (sony) 5分? ? ? (bose)? 4分

下面來講點玄學的東西,降噪和音質。我使用的也是我們平常的使用最多的ipad/手機/電腦。耳放呢,參考意義不大就不做了解了(就是買不起)。

這里我就要把我的大都市人拉進來了。除了大都市人以外,其余兩款都帶有主動降噪。

主動降噪的意思呢就是,耳機會把外界噪音通過處理再傳輸到耳朵,從而制造降噪。降噪會有很多模式,比如人聲模式,就是能聽到人說話,但是聽不到其他雜音;行車模式,這個多見于車上,貌似凱迪拉克上就是,能聽見外界車喇叭的聲音,但會屏蔽掉其他。

被動降噪,就是物理降噪。更簡單的來說,用東西把耳朵捂住,通過物理方法來阻斷噪音。多見于入耳式/耳罩式,耳塞一般不會有。

三款耳機在物理降噪方面都很不錯,就光光帶上就會感覺外界聲音明顯減小。bose和sony還有主動降噪,開啟之后就算不放音樂就已經聽不見外界百分之七八十的聲音了。所以降噪來說,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播放音樂。不知道是不是耳機問題,在播放音樂時,bose音量最小。同一音量,sony剛剛好,bose就顯得有點小。當然這兩款耳機在聽力正常水平聽音樂時,外界不會聽到一點聲音,而大都市人就是個大喇叭,夜深人靜可以當外放喇叭用了。這也是主動降噪和物理降噪的區別之一。

試音,用的是珍藏多年的試音音樂(Hotel California-The Eagles),比特率 24576Kps(沒錯就是兩萬多的無損)。電腦插線播放。

在不開降噪情況下,結果有點意外,從好到壞依次是,大都市人/bose/sony。也不講太深奧的,大都市人聲音在三款耳機里最為通透,前奏中的吉他聲中清脆,低音下沉有力,人聲近,幾種樂器的聲音都解析不錯,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來。bose聲音有點渾濁,高音可以說沒有,低音下沉的有點作,耳朵一直在嗡嗡嗡的低音中,人的聲音感覺很遠,吉他被彈出了大提琴的音色,鼓聲就更加完蛋了,可以自行腦補,可能沒有煲開吧。sony墊底,沒想到吧,沒高音沒低音,人生空洞,整個聲音空靈,因為沒有開降噪的原因,外界聲音比較假的方式作在聲音里,聽著最為不舒服,聽到自己懷疑是不是買了副假耳機。

接下來打開降噪模式,結果變化有點大,sony/大都市人/bose。sony打開了降噪模式后,就感覺把人拉到了現場一樣,高音通透清亮,低音下沉恰到好處很醇,樂器解析力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跟大都市人的表現相比,有降噪加成,臨場感更好。大都市人沒有降噪可以開,對比打了雞血的sony相比一定要有個差別的話就是,大都市人聲音比較生硬,就像巧克力和巧克力醬的差別一樣。最后說說BOSE,還是那句話,沒煲開。聲音混在一起,低音下沉比不開降噪更過分,鼓個掌都能聽出夜店的感覺,簡直有病,人聲也有拉近,但是還是混在樂器的中,感覺調教像是beats耳機。等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再看看吧。

藍牙模式下,好像除了sony支持sony設備的無損藍牙傳輸以外,其他都一樣。叫啥模式我忘了,但是真的會很卡,雖然音質有提升,但是使用性并不高,因為要聽音質還是選擇插線比較好。

黑科技,好吧就sony。sony當你用右手捂住耳機后,你就能聽到外界的聲音,外界聲音是通過耳機上的麥克風錄制后播放出來的,所以聲音有點假,但是比較實用,但有人叫你或者聽什么的時候,只需要捂住右耳罩就可以,不需要摘下耳機。所以在耳機上加了塊觸控板。。。啥時候能加快觸摸屏就完美了哈哈哈。。。我覺得除了雙擊比較實用意外,其他幾個操作簡直反人類,太麻煩了。

續航,sony充滿電后,大概能使用30+小時,還行吧。bose就不知道了,畢竟今天剛到手。


總結下:

? 如果需要出街的選bose吧,sony相對來說有點大,掛在脖子上也不舒服。長時間使用的話,bose佩戴更為舒服。如果注重一些多功能等黑科技的話,sony的13格肯定比bose高。售價方面,雙十一看到sony在賣1699,我也加購物車了,但是12點一到就下架了,一臉懵。如果真的是1699的話,選索尼,性價比高。bose入手價格是1889,對比sony的1999來說,差不多。降噪來看,也是不分你我。怪不得網上這么多關于這兩幅耳機的對比評測。前言是,要是你不看重音質只是注重降噪,這兩個都可以是你的選擇。要是你注重音質,這兩個都不是你的選擇。聲音是門玄學,個人喜好和聽的重點不同,畢竟萬元以下聽個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