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還是要保留一些孩子的童真的。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開展了“百米畫卷”的慶祝活動,在畫卷上,孩子、家長齊動員,一家人共同繪出相應主題下的藍圖。
當我看到一個個小身影和一個個大身影參差不齊地蹲在地上,共同畫畫的場景時,不得不說,我的內心是羨慕的。羨慕這樣的親子時光,然而我已經過了這種可以慢慢享受有父母陪伴的年齡了。
然而我想到一件事情——溺愛。
父母對我們的溺愛,大多是希望把他們擁有的一切都給我們,不讓我們凍著、餓著……但是或許他們給予的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美國人崇尚的是自由、獨立,成年之后孩子就會走出家門,獨自生活。
中西方思想不同是一方面,但是我們也會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創造性?
因為太多時候我們提出來的要求、創意、點子都被父母拒絕了,長期的習得性無助,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父母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吧——因為我說出自己的看法,你也不會同意的。
當然,不能全部否定,還是有一部分家長是比較民主的,會尊重孩子的意見,把孩子當做成人來平等對待。
為什么從親子關系中提出這些看法?
親子關系恰恰是培養獨立、自由等品質的媒介。
我認為的友好型親子關系是: 我知道你在,但是我們各自忙各自的,我需要你的幫助,你為我提出建議,我自己決定要不要聽你的建議還是我自己去琢磨,你并不命令我去干什么,我的意志是自由的。
我是到了大學,才明白經歷、體驗、試誤對一個人一生成長的意義。
父母在幫助我們的時候,肯定是為我們好,怕我們做不好,見不得我們吃苦,受累,于是什么都幫我們干。然而等我們長大了,自立能力不強,很多事情不會做,這個時候,父母又會嫌棄我們沒有能力。
當初是誰折斷了我的翅膀,現在卻責怪我不會飛翔。太多的庇護就像養在溫室的花朵,她是經不起考驗的,只有在經歷狂風暴雨以后,才會有一番痛的領悟,對生命真諦的感悟也會更深刻,腳下的步伐也會更堅定。
痛不痛,痛。但是你只有經歷過更痛,你就覺得真的沒什么了。
上帝把我們放在人間,那就是要我們去感受百味人生。那如果你的生活只有甜,還能叫百味嗎?
出生的時候是苦的,因為我們都是哭著來的,但離開的時候有的人卻是笑著離開的。
就像一場雨,有時是傾盆大雨,一場秋雨一場涼;有時卻又是蒙蒙細雨,讓你想站在樓上認真地聆聽。
把人生比作一場雨未免太簡單了,世事無常,但都大同小異,道理無異。
后來我在想是不是我們的祖先教育我們的時候太過于重視集體感的培養了,我為人人,而不自私,對于自我意識的培養,還有待提高。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留一些距離的好,各自都有一定的空間,互不侵犯,父母也并不是孩子的仆人,當孩子漸漸地長大以后,學會讓孩子自己規劃自己的生活、人生。而父母才最應該是家庭中的主角。
恰恰是你的放手,讓我張開了翅膀,等我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的時候,我會感激你;如果即使不幸,我摔下來了,我也不會怪你,因為是你幫我認識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
文/折耳貓 ? ? ? ? ? ? ? ? ? 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