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以前的家長一臉愁容地跑來問我:“Nico 老師,我很注重對孩子的鼓勵,做得好必定會給獎勵,孩子也很聽話,表現一直都很好,現在,孩子上小學了,按理說,應該越來越懂事了,可是,為什么我的獎勵卻越來越不奏效了呢?”
這是一位盡心盡責的家長,看過很多育兒書,特別推崇對孩子的鼓勵教育。可是,她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知道,要多鼓勵孩子,多表揚孩子,孩子做得好,要及時給予獎勵,可是,為什么你的獎勵卻越來越不奏效了呢?
一、故事
一群孩子總是在老人屋前踢球吵鬧,這讓需要靜修的老人甚是苦惱。老人找到這群孩子,溝通了好幾次,孩子們卻依然我行我素。
幾天以后,不堪其擾的老人,想到了一個方法。他找到這群孩子,對他們說:“你們在這里踢球,讓我的生活不那么悶了,我要獎勵你們!這樣吧,你們明天繼續來踢球,我給你們每人25美分。”孩子們一聽,“還有這種好事?”,欣然同意。
此后幾天,孩子們每天都會來踢球,老人也信守承諾,每次都會給他們每人25美分作為獎勵。
又過了幾天,老人對孩子們說:“我年紀大了,沒多少錢。以后每天只能給你們15美分。”孩子們一聽,雖然不高興,但總歸還有錢賺,還是繼續每天都來踢球。
后來,有一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我實在沒有錢了,只能給你們這么多”。
孩子們一看,非常生氣:“我們來給你踢球,你竟然一天才給我們5美分,這么辛苦的事情我們不干。我們再也不會來給你踢球了!”
從那以后,孩子們果然沒有再來老人屋前玩,老人的生活也終于回復了寧靜。
老人對孩子們踢球的行為給予獎勵,可是這獎勵卻漸漸消磨了孩子們踢球的興趣,這是為什么呢?
二、道理
這個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來解釋。
內在動機:指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受內心需求驅使,而自覺,主動地做出相應行為的強烈動機。
外在動機:指受外在因素誘導,以獲得一定的回報為目標而采取行動的動機。
和受“內在動機”驅使的行為相比,受“外在動機”驅使的行為,更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夠持久。
那么,獎勵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有何關系呢?
Tip:如果對由內在動機而引發的行為進行獎勵,那么原本積極的內在動機可能會轉變成外在動機。
故事中的孩子,最開始踢球,是因為覺得踢球有趣,所以,孩子們的動機是“獲得內心的樂趣”。可是,通過老人的“獎勵”,孩子們踢球的動機變成了“獲得外在的獎勵”。
孩子們踢球的行為由內在動機轉換為外在動機,隨著獎勵的減少,孩子們踢球的動機也逐漸減弱,最終,不再“給老人踢球”。
三、啟發
(一)過度的獎勵扼殺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喜歡給孩子獎勵,但我們也要警惕,過度的獎勵扼殺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案例:
小雅自小就展露出繪畫天分,小雅媽媽“望女成才”心切,一直悉心培養,每當小雅畫了一幅較好的作品,媽媽都會給予獎勵,而如果小雅在繪畫比賽中獲了獎,還會帶她去游樂場游玩一番,以示獎賞。小雅媽媽一直覺得自己的女兒能在繪畫的道路上有所發展。
上了小學以后,小雅媽媽也升了職,工作越來越忙,給小雅的獎勵承諾往往不能實現。小雅也越來越不愿意去上繪畫課。
到后來,小雅媽媽苦口婆心地勸小雅繼續上繪畫課,沒想到卻被小雅嚴詞拒絕了:“既然你答應我的獎勵每次都做不到,那我也不要再畫畫了”。
一開始,小雅畫畫是出于喜歡,可是媽媽長時間以來的獎勵,逐漸讓小雅對繪畫所帶來的獎賞產生了依賴,孩子的繪畫行為在獎賞中變了味兒,孩子繪畫的內在動機被逐漸扼殺了。
(二)不是所有的行為都需要物質的獎勵
對于孩子好的行為給予適當的獎勵是可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靠獎勵去實行,而且,給的物質獎勵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很喜歡給孩子獎勵。孩子會自己扣扣子了,要給獎勵,會自己穿衣服了,要給獎勵,主動跟人家打招呼了,要給獎勵。
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給點鼓勵還算正常。可是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自己吃飯,穿衣服,穿鞋子等生活自理行為,本就是孩子自己應該掌握的,而見人打招呼是做人最基本的禮貌,和是否給獎勵無關。
獎勵給得太多,太沒有原則,具體到任何小事,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無能。有些孩子,不給獎勵不肯自己吃飯,不給獎勵,不肯走遠路,不給獎勵,不肯跟人打招呼。
獎勵之下,任何行為都和獎勵掛鉤,孩子已經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和正確的是非觀念,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應該做的,哪些是自己努力要去做的,從而失去了起碼的自理意識,責任意識,禮貌意識……
(三)內在的興趣比獎勵更重要
獎勵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孩子做出某一行為的積極性,但,獎勵不是萬能的,只有當某一行為內化為孩子的內在動機,這樣的行為才能維持得長久。
案例:
球球從小就被要求每天都要背古詩,剛開始,總是背得磕磕絆絆,背古詩的興趣也不是很高。媽媽答應球球,如果球球能背下一首古詩,就給球球做他最喜歡吃的蛋糕。
一開始,蛋糕上沒有任何圖案,后來媽媽對球球說:“可以把今天背的古詩里,你最感興趣的部分畫在蛋糕上。”
球球聽了很開心,覺得在蛋糕上吃到“古詩”還真是有趣!
一段時間以后,球球對媽媽說:“要不,我們不要在蛋糕上畫了,我背完一首,你就教我畫一幅畫。”媽媽一聽,高興地答應了。
在和球球一起畫畫的過程里,媽媽總是穿插著講各種和古詩有關的故事,球球聽得也津津有味。
后來,球球背古詩的興趣一直保持著,他畫的古詩畫作也越來越多,背古詩,畫古詩已經成了球球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總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知者不如好之者。"強調了內在動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給孩子適當的獎勵是必要的,但是,在獎勵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要牢記:
1.獎勵要有原則。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靠獎勵去實行,該讓孩子明白的道理,掌握的行為,就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和給不給獎勵沒關系。比起物質的獎勵,偶爾的精神獎勵可能會更適當,更有效。
2.獎勵要適度。在塑造孩子某一行為的開始,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但是也要學會“逐漸退位”。讓孩子的興趣慢慢走在前頭,讓獎勵逐漸走在后頭,直到孩子能不依靠獎勵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3.注重內在動機。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某一行為,就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哪些意義?”,讓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注重孩子在過程中的體驗,讓孩子從行為中獲得樂趣,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從而讓孩子真正地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實現自我成長。
結語:
每一個家長都有一顆希望孩子向上的心,在鼓勵孩子前進的過程中,獎勵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因為——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于自我內心的豐富與充實,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獎勵,孩子內在的向善,向上的欲望才是讓他們不斷去努力,獲得一生幸福的最強大,也是最有效的力量!
所以,為什么你的獎勵不奏效?家長們不妨回頭來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