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行走中的腦子——一張通票游北歐》游記的一篇,歡迎閱讀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阿甘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口味。”這話雖然沒什么錯誤,但是有時候當你真的拿著一盒巧克力,可能只會覺得:“尼瑪,還能是什么口味,不都是巧克力!”
走過歐洲這么多城市,沒有一個城市旅游紀念品不包括巧克力的。我吃過常規的牛奶巧克力、果仁巧克力、黑巧克力;稍微加工一點的果味巧克力、酒心巧克力、餅干巧克力;顯得高端的松露巧克力、金箔巧克力;還有奇葩的辣椒巧克力、海鹽巧克力;在維也納,人們把巧克力包裝紙上印上莫扎特的頭像,就成了當地著名的特產“莫扎特巧克力”;在瑞士,巧克力架子如像工地里的磚頭,等著游客們伸出特質的搬磚爪子,一抓一疊;最粗制濫造的,大概就是用模子印成當地著名景點或者文化標識形狀的巧克力,什么布魯塞爾小尿童巧克力,荷蘭風車巧克力;吃過的最貴的,應該是比利時街頭巧克力品牌店里賣的,像稻香村一樣一顆顆放在柜子里,根據你的需要,店員會戴上手套幫你請出來,整齊里碼在盒子里,或者慢慢順進袋子里,然后在精確度堪比金店專用的秤上稱重,價格嘛,大概一歐一顆,一顆一口。
我一度懷疑,巧克力的原產地到底是哪里,為什么貌似在所有的國家都可以本地化得完美,以至于成為當地的特產,成為旅游者蜂擁消費給親友的饋贈佳品。原因,我大概也想了幾個:體積小,容易被塞進行李箱;貴重,至少單位體積價格不低,送人也拿得出手;超甜超膩,不至于一口吃完,至少能在被贈送者的生命里存活一段時間;包裝精美,不看胃口也能看顏值;各地的巧克力都被精美地改裝過,至少也有些當地特色;以及,基于以上提到和未提到的種種原因,形成的一種傳統,旅游者歸來分發巧克力,是一種安全系數較高的社交行為,因此被發揚光大。
吃過很多國家的特產巧克力,真心能說出來些特殊之處的,仔細想一想,好像沒有。都是巧克力,可可脂加糖再加些調味料。就如宮保雞丁蓋飯是一個味道,魚香肉絲蓋飯是另一個味道,但是你能怪大米飯嗎?如果說巧克力太差,掉渣、僵硬、刺鼻,那倒是可圈可點,反倒是但凡做工精良的巧克力,都是絲滑香醇,如出一轍。
本次旅途,算上沿途經過、算上曾經去過的國家,已經是第六個了,沿途自然不乏各種巧克力,在挪威沙拉貴到不行的時候,也曾一塊巧克力一個蘋果頂上一頓飯,但還不曾有過“好想嘗嘗”或者“好想給那誰家小誰帶上一塊”的巧克力。如今到了芬蘭,終于有一種巧克力讓我動了凡心了。
這種藍色塑料包裝、板狀、一塊有半斤的巧克力號稱芬蘭旅游不可錯過之一。我臨行前做工作時時常有網友提到,描述是:“真的用牛奶做成的牛奶巧克力”(所以其他的牛奶巧克力是用什么做的?)我最開始是在船上的免稅店看到的,七歐一塊,邊上還用漢語寫著 :“買二贈一”。有最經典的牛奶巧克力,也有加上些樹莓、藍莓、果仁之類的豐富選項。我在貨架邊上轉了幾圈,還是沒買,巧克力已經好久不曾給我驚喜,我并沒有奢望這次會有什么改變。第二次遇到,是在市中心的超市里,原味的2.19歐,其他口味的2.99歐,這一價格落差首先讓我慶幸沒有在船上看著“免稅” 的份上沖動,其他又讓我動了買來試試的念頭。經歷了拿起來放在籃子里再放回去的過程,還是放棄了,好大一板,吃完要多少熱量,吃不完還要背著走,且不說熱了會化,壓了會碎,光是背著就有多重。第三次遇到是登船前的報亭里,有小小的一塊,38克,一塊九。一小塊,既能滿足好奇心,又不成為負擔。這也是本次旅游唯一停留的歐元區,而我兜里恰好還剩塊兩歐元大洋。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之境地,我終于將一塊Karl Fazier據為己有。
迫不及待地打開,掰一塊送進嘴里。嗯,放下心了,和以前吃過的,的確沒什么不一樣。
所以說,人生,真的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明知道下一塊仍舊是巧克力,卻始終奢望著它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