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據說都有幾次想死或者不想活下去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這時候我們通常會感受非常痛苦,無法自拔,身邊的家人、朋友、同學可能會過來安慰我們,有時我們會覺得有他們真好啊,在他們的幫助下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有時他們的安慰反而會適得其反,讓我們愈發痛苦,安慰者也覺得很沮喪!這是為什么呢?心理學家為我們揭開謎底!讓我們遠離同情一起學習做個有同理心的人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何不同?
“同理心可以激發連接”
“同情心卻促使失去連接”
Teresa Wiseman是名護理學家
在他的研究里很多與同理心有關
他提出了四種同理心的特質
看出他人的情緒
接著并嘗試與他交流
同理心是一種與他人一起感受
對我而言,
我總是把同理心想成是一種神圣的空間
然后我們看到了之后說:“嘿!”并爬下去說:
而同情心則是:
“哇,真糟糕啊,對吧?”
“厄~ 現在你想來點三明治么?”
同理心是種選擇
那是種很容易受到傷害的選擇
因為,為了要能與你連接
我必須連接到我自己心里面能夠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
我有個......對,我們總是在做這種事因為你知道么,某人剛與我們分享一些極為痛苦的事
我們經常會試著要擠出一線希望所以,當只要有人試著說:“我流產了”(回應)“噢~ 但至少你知道你能夠懷孕”【參考上文:同理心的回應很少以「至少......」來開頭(如果真的有的話)】
(又如)“John快要被學校退學了......”(回應)“至少...他還是個優等生”
就是:我們會想試著要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
但是,如果我跟你分享的是件非常難過的事。
我寧愿你說:
【雖然我現在不知該說什么才好,但我真的很高興你愿意跟我說】
因為事實是:
「回應」 很少會讓事情好轉
而真正能夠讓事情好轉的是「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