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古時候國家大事有兩件,分別是祭祀和戰爭。祭祀之事就是事奉鬼神,鬼就是先祖神,神包括天神、地神、自然神等眾神。祭祀是國之大典、禮之核心,孔子是非常重視的。那為什么《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又曾說“敬鬼神而遠之”呢?今天我們通過孔子與子路的對話來具體說一說吧!
一天,子路問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說:“不能事奉人,怎么能事奉鬼呢?”看老師轉移話題,子路心里不服:“那斗膽再問老師,死,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又訓他:“生的道理還沒搞清楚,怎么知道死呢?”,老師又沒有正面回答他。孔子不正面回答,小編認為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鬼神之事,虛無縹緲,誰也沒有親眼見過,哪里搞的清楚,孔子雖然熟悉祭祀的禮儀,但是那是延承禮制,心中雖然敬天敬地敬神,但也并不篤定神真的存在,只是在敬的基礎上以天理人倫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心里有敬,卻不愿多談論。二是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事奉鬼神是祭祀之事、國之大典、以子路的知識基礎,還不適合跟他談論高端的東西;三是子路重義輕生,孔子曾預言他有死于非命的性格趨勢?,F在又問“死”,孔子教育他要把“生”的事搞清楚,人為什么要生,應該怎么生才有意義,不要動不動說“死”!
又一天,孔子生病了,子路很焦急,估計老師病的不輕,所以請求祈禱,想祈求神的保佑,讓老師快快好起來。老師就問他:“有這回事嗎?有用嗎?”, 子路說:“有啊!‘《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誄》,是開追悼會致的悼詞。意思是致悼詞的時候人們不是說,向天上地上的眾神為你祈禱嗎?好一個子路!老師還沒死呢,你竟拿追悼詞說事!孔子看了一眼子路,轉而目視遠方,嘆息一聲說;“哦,那我已經祈禱很久了!”。小編認為孔老師的話可能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我孔子一直都是敬天敬地敬神的呀,并嚴格按照天理人倫來約束自己,經常的祈禱呀,但是我祈禱不是為自己消災免禍,而是為天下蒼生;二是感嘆祈禱也并沒有用呀,如果祈禱有用,那為什么天下紛亂,禮崩樂壞,王道不行于世,我為什么總也遇不到明君,我的主張為什么總也不能施行呢?三是孔子沖破迷信的思想已經顯現,他已經意識到進行祈禱、指望神的護佑其實并不靠譜,人的努力才是關鍵,施行儒道、王道,使得近悅遠來,改變紛亂的局勢,最終實現和平一統的理想社會,還是得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神是人們創造出來的心靈依靠和信仰,是人們對終極力量的想象性描述。古時人們認識世界的水平有限,又想有效的聯絡和組織起來,那就需要有一個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終極力量,這就是神。人們通過信奉共同的神來整合社會和個人。這樣說來,一神教凝聚力更強,如果可拜的神多了,各有各的神,非相互打架不可! 華夏之神眾多,還有仙和佛,各拜各的,各信各的,不同的事會求不同的神,到底哪個神管哪些事也沒有人能盡知,搞得不好拜錯了神,那神也只好說:“不是我不幫你,這事兒可不歸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