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昨天在上篇筆記里寫了究竟什么是愛,今天接著寫一寫:愛如何來臨,如何流動。
01
? ? ? ? 第四脈輪的力量,我們稱之為愛。愛的流動必然是在場域中,場域即關系。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歸結為關系。關系,是我們形成思想、溝通和認知的基本結構,是界定“我們是誰”的基礎。了解愛,我們首先需要進入關系。
? ? ? ? 從關系的角度來說,愛的力量充滿悖論,它同時擁有“吸引”和“放射”的力量,愛既需要“親密”也需要“距離”,既需要“靠近”,也需要“界限”。因而,愛的本質是平衡。
? ? ? ? 這種平衡的原則適用于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的長久,需要一種全面性的平衡。伴侶的一方或雙方感覺關系已經失去平衡,而且沒有能力恢復時,關系就會結束。這種狀況可能歸因于施與受的不平衡,也可能是因為基本生命力的不平衡,或是靈性進程、金錢、性愛、權力、溝通的不平衡。但關系的平衡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隨著時間不停地在變動。如果要維持住關系,整體之中必須包含基本的對等力量。
? ? ? ? 我們對人際關系的進一步解讀就會發現:關系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的內在狀態。唯有內在平衡,才能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維持平衡。而內在平衡不是任何單一脈輪可以獨立完成的,必須是以心輪為核心,帶動下層脈輪力量綜合地運轉。海底輪代表著根基,是對生存與安全感的需求,第二脈輪(性輪)代表著情緒與感受力,是對快樂的需求;第三脈輪指向自主力量和意志力。這三個下層脈輪就像三個子程式,心輪的能量將三個子程帶出小我的循環,進入更大的系統。
? ? ? ? 通俗地說就是,健康的人際關系必須以自愛為基礎。如果我們在關系中為了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第一、二脈輪),或者放棄個人選擇和意志(第三脈輪),就會造成內在系統的失衡。而這會讓我們蒙受巨大的損失,同時造成對自己內心的傷害。許多人因為付出太多、失去根基,或是在能量耗竭時仍然付出,這種不平衡帶來的反噬會使人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處境。
? ? ? ? 愛是一門平衡的藝術,的確不容易把握。為了去愛,我們必須某種程度的超越自我中心,同時棄守孤立狀態,好讓我們體驗到更大的一體感。為了結為一體,我們要放棄一些個體性。但是,為了維護愛,我們也必須保持一部分個人性的本質,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根基——熱情和意志就是從這部分自我中涌現出來。因而,平衡的生活就是生活在優雅、溫柔的狀態下。喪失了這種平衡,愛就難以持久。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我與外界關系根本就是一體兩面,身外不二。只有靠我們內在的平衡性來平衡這個世界。
02
? ? ? ? 如何培養我們的愛?
? ? ? ? 我們都有愛的欲望,想要在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愛,就像兩種化學物質想要建立和保持連接德傾向。這種物質特性在化學中有名詞表述,叫做“親和力”。親和力的產生,是因為物質內在原子結構的本質吻合。
? ? ? ? 每個人都像一種化學物質,內在的個人性就是我們的原子結構。因而我們必須在自我的組成要素之間培養親和力。我們一旦擁有這種內在親和感,就會散發出慈愛、接納、和喜悅的振動,這么一來就會使得甚至鼓勵別人找到自己內在的親和感。
? ? ? ? 親和力,首先是一種自我接納,這是我們練習無條件的愛的第一次機會。自我接納并不表示我們必須放棄努力變得更好,而是我們不以未來或想象中的改變為條件來愛自己。當我們內心產生無條件的愛時,就會變得更容易接納別人,包括缺點及一切,一種出自心輪的無條件之愛。對自己接納與同情之后,要做什么個人改變就會容易多了。
? ? ? ? ?親和力,來自于與自我的深度對話。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與自己的連接,閉上眼睛,深呼吸,去體驗與自己的身體同在的感覺。然后,展開對話: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善待自己?升起的情緒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在內在需求層面去滿足自己,擁抱自己?
03
? ? ? ? 所有存在都有能力療愈自己或他人。這種本能是蟲類、鳥類、獸類以及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
? ? ? ? 療愈就是變得完整。如果心輪是負責整合和團結的中樞,那么理所當然他也是療愈的中心。事實上,愛正是終極的療愈力量。
? ? ? ? 打開心輪,培養對周遭人的同情、連接與了解,自然就會產生療愈驅力。幫助別人也是源自于單純的同理心。有了對別人不加判斷的同理心。必然會使我們以療愈的態度伸出援手,就像把墻上的圖畫擺正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