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常常出現這樣的一些對話框:
場景一:孩子:媽媽,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條超可愛的小狗。。媽媽說,成天就知道看狗,作業做完了嗎,昨天卷子訂正了嗎?
場景二:孩子向媽媽吐槽:這個老師一點水平也沒有,就會罰抄,還那么兇。。媽媽說,學得好不好是為你自己,跟老師有什么關系
場景三:孩子努力了很久的比賽,沒有取得好成績,向你傾訴,你說:不要難過了,振作起來。
……
你如果經常這樣回應孩子的傾訴,孩子會愿意和你溝通嗎?孩子一定覺得你一點不理解他,如果碰上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可能直接就不想再和你聊天了……
這樣的回應方式也是源自我們長久以來的習慣,我們在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自覺地就會掉到以下的溝通大“坑”里:
建議:我想你應該。。。
比較:這不算什么,你聽聽我的經歷。。。
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回憶:這讓我想起。。。。
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難過。
同情:哦,你這可憐的人。。
……
—— 以上內容來自《非暴力溝通》
當然,這幾個“坑”的破壞力程度不一。比較好的是安慰,最糟的就是否定。否定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的情緒是沒有價值的,是不被接納的。
事實上,當你自己遇到一件沮喪甚至是痛苦的事時,是不是根本不想聽到任何人的安慰?寧愿一個人靜靜。
因此最好的傾聽不是去幫別人分析問題,而是放下建議和評判,一心一意體會他人話語背后的情緒和需要。
當孩子跟我們說話時,如果你立刻急于提建議,或安慰對方、或表達自己感受和體會,都代表并未真正理解對方。你付了出愛,孩子卻認為你根本不懂他而且強勢。因為你都是在表達自己,而沒有讀懂對方的感受。
現在再來看看另外正面的溝通示范。
孩子:最近學習好辛苦。這個老師作業太多了,我都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說:每天看你作業做得這么晚,我也覺得很心疼(目光對視,用柔和肯定的語言)
孩子:是啊,某老師上課只要有一個人講話,全班都得罰抄。我在學校里怎么抄都抄不完,第二天上課又想睡覺。
媽媽:你是說睡眠不夠想休息對嗎?(解釋重復對方的內容)
孩子:不光是睡眠不夠,現在上學壓力好大,生怕又被連累罰抄,我都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聽得出來你很累對嗎?(詢問對方感受)
孩子:是呀,太累了。
媽媽:聽出來你最近學習壓力很重,你是不是想和老師溝通一下呢。(詢問解決問題)
孩子:當然了
媽媽:你覺得怎么樣才可以和老師溝通解決這個問題呢?(詢問解決問題)
孩子:我覺得可以和班長一起去悄悄地和老師談談,保證遵守上課紀律,希望老師能理解我們。。。。
你看,這里媽媽并沒有說用你應該、我認為等等詞語,也沒有和對方找共同敵人(評判是老師不對)。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真正的傾聽是,不要一開始就先入為主給建議,給解決方案,而是先放下、放下自己偏見和觀點,去全身心地聆聽對方。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傾聽”一章中,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學會聆聽?
第一,交流時有目光的對視,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理解TA的;
第二,用肯定的語言“嗯”、是的、真有意思”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
第三,采用疑問句的方式來反饋。
反饋觀察:你說的是上個星期你被王老師留校這件事嗎?
反饋感受及需求:你覺得很傷心是嗎?你想要我現在陪陪你是嗎?
反饋請求:你想讓我去跟你們老師說說是嗎?
注意不是以下這樣問:
你說的什么事?
你心情怎樣?
你想要我怎么做?
這幾種反問太空泛,很難引起對方繼續溝通的欲望
第四,重復對方的話。“你是說……?”及“所以你認為……?”等提問句式
最簡單的就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問,就重復對方的話。比如回到文章最開始的案例:
你覺得小狗很可愛是嗎?
你覺得這個老師很兇是嗎?
你覺得比賽沒拿到名次很難過是嗎?
當你這樣傾聽時,不知不覺,你就會成為孩子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