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拖延VS心理

第四章 爭奪控制高地

爭奪控制權的較量

拖延是獲取掌控感的一種方式。這些拖延問題的背后,都是爭奪控制權和贏得獨立自主的戰斗。

以下是利用拖延來捍衛控制權的幾種典型做法。

1、規則不廢不立。

2、弱勢者的權力。權力等級差異中的拖延現象十分普遍。權力等級低的下屬通過拖延來對付上司,以此獲得掌控感。

3、讓我清靜點。有時候,拖延是抵制侵犯的方式。

4、與時間賽跑。與拖延抵制侵犯獲得安全感不同,有些人通過拖延將自己置于“懸崖邊緣”,以此獲得冒險的刺激感。

5、報復的滋味。如果你受到某個人的怠慢、欺負或者傷害,你可能利用拖延來報復。

6、終極之戰。最不可思議的是與現實對抗,有些人從不愿意接受事情的真實面目,他們活在臆想的世界里。

個體獨立性的問題

對于很多拖延者來說,個體的獨立感被提到自我價值的高度,他們必須確保事情按自己的方式運行,不被任何外部勢力左右。與其說拖延是回避檢驗自己的能力,不如說拖延本身就是對抗限制獨立性的斗爭;越拖延,越能顯示爭取獨立性的強硬,越能加強自我價值感。

防衛的哲學與根源

1、世界不可預知。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弱點是自保的方式。

2、他若強勢,我必弱勢。拖延會讓你在強大面前顯得不那么渺小和軟弱。

3、合作相當于投降。

第五章 心理舒適區

維持一定的人際距離對我們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至關重要。

對疏遠的恐懼

當一個人感到無法完全依靠自己做事時,面對需要獨立運作的事就會彷徨退縮。一旦我們對自主獨立持猶疑態度時,就可能采用拖延策略。

1、需要幫助

2、力爭第二。

3、緊急呼救

4、重溫舊情。

5、忠實的伙伴

對親近的恐懼

無論你的焦慮來自對疏遠的恐懼還是對親密的恐懼,拖延是維護你心理舒適邊界的一種方式。用拖延來換取心理舒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鼓勵關系雙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發展和成長,在依賴和獨立之間取得平衡,才是一段良好而可靠的關系。

第六章 拖延時鐘

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

主觀時間有一個變體就是“事件時間”,指圍繞事件來定位時間感。比如當你想“看完這篇文章再睡覺,“下雨之后才出的門”,都是事件時間。拖延者的時間概念往往與鐘表時間存在很大差異,常常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

很多因素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比如“時鐘基因”可能決定我們是早起鳥兒還是夜貓子,情緒、注意力、預期和背景等因素也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人們還是傾向于即時的事情,而不是未來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未來折扣”。當然,時間價值觀上的文化差異也會導致沖突和誤解

堅持遵行主觀時間,會讓你與周圍的人沖突不斷,也造成了你的拖延。試著理解他人時間概念上的不同,達成某種妥協,而不是萬事皆按自己的時間表,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協作,減少拖延。

時間感的演化

1、嬰兒時間。對嬰兒來說,時間意味著感受需求到滿足需求的間隔,需求必須馬上得到滿足

2、幼兒時間。

3、兒童時間。

4、少年時間

5、青年時間。進入青年,時間會變得非常具有現實感,

6、中年時間

7、老年時間。當我們越來越老,摯愛的人陸續離開人世,時間越來越少,主觀時間比客觀時間更為重要。

陷在另一個時間區域

拖延者對時間的感知常常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符

1、時間迷失

2、時間斷裂

3、過去好時光

過去與現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