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中寫到,要保持難以置信的誠實。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直面血肉淋漓的快感。
談戀愛帶來的那種上癮式的情感,有害。
我本來屬于把情感這部分隔離起來的類型,關注點在成長、提升能量上。當時覺得對方對情感的需求太細膩太多,恐怕自己滿足不了——因為我對自己的情感是比較忽視的,對別人的情感需求就不容易發現。比如我對待自己的問題會剖析(就像Ray Dalio在《原則》中說的那樣,直面問題,分析、診斷),覺得問題是一個可以去觀察自己、掌握自己第一手資料的機會,能通過這些真實反饋獲得成長。但對方是不喜歡面對問題的,我就抓不到對方的信號,直到對方爆發了,說我戾氣太重、全是指責。
懵逼了,我的世界里從來沒有過這些彎彎繞繞,我甚至喜歡那種在問題狀態中觀察自己的感覺,很興奮,因為又要接觸到關于自己的第一手資料了,說不定就可以有突破(我的不少突破都是這樣來的)。這個模式優點是減少內耗,后來學會一點靜坐觀察的方法后,更加有效。缺點是把情感部分隔離開了,應該包含進來一起觀察。
按照當時我那不愛自己的尿性,就又開始自我反思。開始覺得自己怎么不好、怎么沒觀察到對方的情感需求之類。然后自我價值感特別特別特別低,特別特別特別不爽。這會帶來一個惡循環,自己內心價值感特別低,往外投射出去,就會看到對方很有優越感、傲慢,然后要么繼續自我攻擊,要么就會反抗。
后來見面更多、肢體接觸之類,對方也跟我說不要懼怕感情,加上自我反思應該關注情感方面的需求,還有把注意力轉移到對方身上,我就越來越關注感情方面。然后就完蛋了,當我開始對對方更有感情時,我們之間開始出大問題,對方說對我沒有一開始的感覺了,覺得我和他前女友們一樣,要分手。
其實我也不喜歡那個時候的狀態,人好像沒有了追求成長的動力(這也是覺得要分手的原因之一,自我成長是我的根本,誰都不能動搖!)。像不受控制一樣,關注感情,變得脆弱,人自身不強,就會對外界有需求,所以他的逃避我挺能理解,我也不喜歡被別人要求。還會有一種被限制死的feel,被我們之間的感情控制,無法自由生長,無法活成自己的樣子。面對人生有種虛弱感,好像除了情感能量來源,就沒有其他能量了。實在是太不喜歡這種FEEL,我是“我的進化,我主宰”的類型啊!(所以會被同款高階版的學霸貓老師吸引)
所以,還是要隔離開情感?不是,情感方面還是要去誠實面對的,只是不同于上述情感模式。那是一種有害的情感,因為自身弱,向外索求,感受到一些快樂,就會無止境、加倍索求。多巴胺系統令我上癮,不斷欺騙我說“再多一點,他再這樣做,就好了”、“還不夠,沒有你就會死掉”。不只是在親密關系中,這樣的陷阱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比比皆是。
想要跳出這個陷阱,我自身的經驗是:將所有能量轉向自己;誠實面對,承認自己在情感上確實有不好的銘印;親近做得好的人,潛移默化地模仿,改變內心的銘印;打開自我去學習,跟隨大師的指導,全方位提升——畢竟情感問題也是核心問題某一方面的展現;注意身體健康,身體比意識到的更能影響我們。
做以上列舉的事情時,保持愛自己的心。不強求,不自責,允許,關注,Let it go,不增加內耗,取悅自己。(張老師和貓老師的播客,https://www.lizhi.fm/1959617/2594459844782979078)
當我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面對情感問題時,發現那些糾結的點,如小兒般幼稚,也很容易改變,看懂自己,問題就沒了。
還是說說怎如小兒般幼稚的吧。
我在情緒上的問題,歸結到底層,是沒有處理好“自我”和“與人的鏈接”之間的關系。
我沒把自己當成一個人,拿“自我”作為獲取“與別人之間鏈接”的工具,從來沒有正眼看待過自己。要么講一個“我是好孩子,大家都來夸獎我”的故事,要么講一個“我做得不好,我很弱,你們不要批評我”的故事,目的都是引起別人的關注,不管別人的關注是表揚還是批評,那種鏈接感對我來說很重要,沒有會死掉的緊迫。
為何“與別人之間鏈接”對我如此重要呢?我也說不上來,可能是源于嬰兒期與母親之間的親密互動。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的我怎么給自己講這個故事。
同樣受制于宇宙的進化規律,同樣是人類,Ray Dalio 對世界的解讀就和我不一樣,所以人家是大師,和規律共舞,而我被規律虐成渣。
OK,對大師的歪樓打住。
“與人的鏈接”這點怎么破呢?上升到神棍領域,我和所有人在靈魂上都是一體的,我和他們有著本質的鏈接,不論幻象如何,這個本質從未改變。在實踐上,內心告訴自己我有無限的能量,主動帶著友好開放的心態和別人鏈接,挺成功的。一下緊迫感就沒了,就像一個以為自己很窮的人,突然知道其實自己非常富有,而且是想怎么富有就怎么富有的程度。此處推薦《與神對話》全三冊。
卡住命運咽喉的點破除掉,“自我”這個點怎么破呢?
還不是很清楚,這個命題對我來說有些陌生,正在觀察、學習。實踐之后再做匯報。
(自己做的防彈綠茶,生酮飲食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