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01
我以前在一個寫作群里,群里都是像我這樣的不知名的小作者。我們會在群里探討第一人稱視角、上帝視角,如何寫文章的過渡句等一系列的問題。
也有幾個人把寫完的文章發到群里,每個作者都是敏感孤獨的孩子,這個群本是讓大家相互鼓勵,互相取暖的,很少有人會評價,即使評價也是正面的。
有個姑娘獨樹一幟,無論誰發文章她都會提出批評的意見,然后再告訴那個人具體到某句話的改法。
我那會兒剛進群不久,覺得她很厲害的樣子。我寫的短篇小說比較長,自覺心理素質還不錯的我,也鼓起勇氣發一篇到群里。
果不其然那個姑娘出來評價了,她覺得我的一個過渡句有問題,還幫我改了一下。我找到那句話,是一句無關痛癢的過渡句,她改完跟沒改一樣。
我加了她的微信,出于禮貌,我對她說,謝謝,你幫我改完我覺得流暢多了。
她過了很長時間才回復我,哦,我回翻群里的消息,才明白你說的什么意思,簡單一點就行了。
我問她,你在哪里寫作啊,我關注你一下。
她說,她已經好久沒寫字了,讓我加油。
我那時候還挺希望得到別人肯定的,便在群面發了第二篇。這個姑娘又冒出來了,可能她覺得我們兩個人已經熟絡。直言不諱地說:“你的文章太長了,根本沒有人看的,太復雜了?!?/p>
我心里其實已經氣炸了,忍著怒氣說:“一個人一個寫作風格吧。”
其他人打援說:“對,對。”
我問群主:“她到底什么來頭?”
群主說:“她進群的自我介紹,在高中當了一年的校刊編輯?!?/p>
我反問:“這不是寫作群嗎?她有作品嗎?”
群主說:“以前發過兩篇,不過現在找不到了?!?/p>
我本想抱著以牙還牙的邪惡心理,想去編輯一下她的文章,而她現在已經0產出。
02
眾所周知高三的時間尤其珍貴,有時候學習就是自私的,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同。
某次考試,最后一道物理題,我做的時候就在心里吐槽:“這是哪個老師出的,從來沒見過,這不崩盤了嗎。”出成績的時候,班上一個叫小聰的男生得了最高分。
物理老師講卷紙時說,這題是我出的.,我們班就小聰一個人把最后一道做出來了。接下來是夸他的話,省略。
老師從第一題開始講,一直到最后一道題。
她說:小聰,要不你到黑板前面講講?
小聰:老師我不行,還是你來把。
老師:別害羞,快上來。
小聰:我給別人講題緊張,你來吧。
你來我往3、4個回合,下課了。
老師說,等下午自習課的時候我來你班,把這道題講了。
每個班級都有勤奮好學的急性子,他們圍著小聰,讓他講最后一道題。小聰一改上課時的靦腆形象,手中轉著筆,握籌布畫的。
他主動跑到我同桌旁邊,問我同桌會不會,他開始主動給別人講題,我對他嗤之以鼻,抱著書本走了。他講完題我才回到座位上。
同桌驚詫地問我,你自己琢磨明白了?
我說,沒有啊。
她說,那你為什么不跟我一起聽啊。
我說,不喜歡他那種牛逼哄哄的勁。
她說,可他確實聰明啊。
我反問道:“聰明嗎?明明可以在黑板上用10分鐘解決的事,最后卻用了1個多小時。”
我又指了指他講題的背影說:“你看看他,言行不一,剛才跟老師在那里裝作害羞體質,現在巴不得給全班同學講一遍,找更多的存在感和優越感罷了?!?/p>
03
沒有人天生是為了教導別人而存在,更沒有人天生是為了被教導而存在。每個人對各種知識的理解的深度不同,對每個問題認識的長短不同,有對有錯。而且不一定所有的短處都需要補足,不一定所有的錯誤都需要改正的。
當我們想著為人師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為人師的資格。自己在年齡、閱歷、學識、專業知識等方面有沒有高過對方的點,這個點就是為人師的及格點。
真正的人師是能讓人接受的人師,如果你跟別人半斤八兩甚至還不如人的時候,閉嘴是最好的選擇。
這是個從大街上隨便拉個人都可以稱之為老師的時代。我也無比承認任何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的人都應該被尊重。
為人師也要看對方有沒有需求。
比如對方失戀了,你去安慰人家,可能人家此時只是需要一個感情垃圾桶,一個傾訴對象。你卻跑去給人加當情感導師,她此時是聽不進去道理的,這樣做,反而降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04
很多人為人師的初衷是好的,是出于內心最本質的善良,不想別人走彎路。
那我想提幾個建議:
1.前面提到過的,你是否有具有實力,否則你的建議沒有任何采納的價值。
2.考慮對方是否迷茫,是否有聽建議的需求。如果對方有需求,這樣你提的建議對方也會欣然接受。
3.時刻控制自己提建議的頻率和語氣。有的人敏感而不自信,你提多了,或者語氣很重,人家會自我懷疑的。
4.很多根深蒂固的,別人成習以為常的東西,就不要好為人師了。比如開車的習慣、對異性的態度、還有寫作的風格等。這些東西,你要是觸碰了,很有可能會把你們的關系陷入僵局。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b>
任何沒有硬實力的好為人師都叫作炫耀,
你好為人師的樣子真的不好看。
堅持日更
聽再多的道理都不如這兩句話
好好吃飯 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