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乙
網絡時代,我們可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獲得各種信息。而且,很多人自從離開學校以后,基本上就與看書無緣了。網絡信息中,數字閱讀的碎片化、圖片短視頻的沖擊,寧愿多刷一會快手抖音,也不愿意多看一眼書。這種時代,人們還能靜下心來讀書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加速推進,“圖書”早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單純的文字概念。此“書”非彼“書”。我們所說的書,當然不是以電子設備呈現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紙質書。
我對紙質書可能是有一種情懷在,小時候,直到還在學校讀書期間,我所看過的基本所有書,都是紙質書。而且,它的翻閱手感與收藏價值,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
但是據京開研究院圖書市場年度報告,2018年新出版的圖書平均定價已漲到68.5元。進入書店,隨手一翻,一本書的定價逼近甚至超過百元已經稀疏平常了。我有時候就在想,二三十元買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漲價甚至會讓我有一種,買書就像是在買一件奢侈品的感覺了。是書價漲得實在太快,還是我已經太久沒有買過一本書來看了?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這是讀書人的事,讀書人談的錢能叫錢嗎?
目前的出版業可以算得上是良心產業了,畢竟大多數圖書的利潤只占了書價不到兩成。但是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紙價上漲,確實讓圖書不得不“自我升值”。許多編輯面對書稿,定價低了怕虧本,定價高了怕賣不掉,在左右為難中,向命運低頭。
其實漲價對真正的讀者來說,并不會造成什么質的影響。真正的讀者是不會在意那幾塊錢的浮動,只會存在制造了太多的圖書,他們覺得覺著為它們花錢不值當罷了。而那些根本就不讀書的人,漲價能關他什么事呢,以前沒買,既然漲了,那就更不可能再買了。
對于書價,最直接的感受者,恐怕就是書店了。圖書漲價,出版方壓力大,而在下游,實體書店的生存怎么辦?幾年前,電子書大肆橫行,實體書店經歷了關店潮。而近年來,大量品牌書店又開始快速擴張,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在這里,不僅能看書買書,還在商品結構中加入咖啡、文創等多元產品,甚至聽講座、買衣服、體驗親子活動等。但是價格,可想而知。
現在的書價到底算是一個什么樣的價格呢?舉個例子,一杯星巴克35元左右。其實一本書,也就兩杯咖啡的價格。這么算算,也不算貴,只是,我們沒有太多的關注過而已。沒有關注,所以才會讓我們有一種錯覺,看書已然成為了一種奢侈。
讀書,不但能提高個人修養,對自己性格塑造也有很大幫助,而閱讀的過程也是沉淀積累、凈化心靈的過程。但是書價的上漲,不知道還會有這么多的人,能為沉淀自己而付出更多的金錢嗎?其實,會看的依然會繼續看,不看的也不會看,不論漲還是跌。
都說書籍是人類靈魂的外衣,衣服貴了,難道我要選擇裸奔嗎?
文草乙∣與世界講和
你的點贊和關注,是對我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