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的一位同事(我們稱其為老貓)通過競爭成了一個部門的部長。在此之前,他跟我們幾個私交甚篤的同事稱兄道弟。自從走向部長之位,老貓成了讓所有人都不認識的人,行為嚴肅且對我們幾人更甚。突如其來的變化,令所有人驚愕!
1972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獄警實驗),實驗地點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參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們中的一半隨機指派為“看守”,實驗者發給他們制服和哨子,并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的規則。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穿上品質低劣的囚衣,并被關到牢房中。所有的參加者包括實驗者,僅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完全進入了角色。看守們開始變得十分粗魯,充滿敵意,他們還想出多種對付犯人的酷刑和體罰方法。犯人們垮了下來,要么變得無動于衷,要么開始了積極地反抗。
用津巴多的話來說,在那里“現實和錯覺之間產生了混淆,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也產生了混淆”。盡管實驗原先設計要進行兩周,但他不得不提前停止。“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膽戰心驚。大多數人的確變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夠清楚地區分角色扮演還是真正的自我。”
獄警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最有爭議性的實驗之一,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獄警實驗告訴我們:角色變了,人也跟著改變。
這里說的角色,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承擔的責任和發揮的作用。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角色”是非常恐怖的。當人置身于某個角色時,本來“應該這樣”的事情,卻變成了“不這樣不行”,給人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為了讓別人認可自己所擔當的角色,人有時會超越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甚至變成另外一種人格。可以說,人會積極地采取一些行為使自己更加適合當前的地位或角色。
日本的心理學家田中熊次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研究,他讓小學生輪流扮演學習委員的角色,結果發現孩子們為了讓自己適合學習委員的角色,都變得非常努力。當孩子們身上具備角色性格之后,就會受到周圍的表揚,從而更加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此,社會角色在具有很大危險性的同時,也可以激勵我們更快成長。
干系人在社會系統中的角色(也稱結構屬性)是決定其痛點的根源。實踐證明,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處于同一結構位置的干系人其表現高度一致,甚至連抱怨的話語都如出一轍。
剛入職的大學生擔心就業、升遷、成長,臨近退休的人擔心職業生涯與養老的順利過渡。在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中,甲方信息中心的人擔心業務人員不配合,業務部門擔心自己對新系統的適應,管理者擔心項目不能實現其戰略目標。
認清干系人在社會系統中的角色(結構屬性),可以使項目經理們充滿智慧,明白不同角色干系人們其所有觀點的真正由來,輕松地找到他們的“痛點”(Pain Point),提升干系管理的水平,這幾乎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請記住,“無關人品,角色使然”。
【項圱原創】【歡迎轉發,嚴禁轉載】【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