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梁祝》觀后漫記(上)

緣起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有人稱之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民間故事之一(其他三個通常認為是《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被譽為東方(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而越劇《梁祝》,則為“越劇四大經典”之一(其他三個,一般認為是《西廂》《紅樓》《祝福(祥林嫂)》)。

盡管,全國各地多個劇種都演過全本或折子的《梁祝》,比如京、川、淮、揚、滬、甬、錫以及黃梅戲等,但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影響最大的,還是越劇《梁祝》,以至一說起《梁祝》,就想到越劇,兩者幾為“梁山伯與祝英臺”。

據范瑞娟老師回憶,當年,遇到劇團票房不佳時,往往就演《梁祝》,每演必然爆滿。在今天,越劇《梁祝》也還是劇團和劇場人氣的保證。比如,8月20日下午3點,深圳市少年宮的這一場越劇《梁祝》,也幾近爆滿。

越劇《梁祝》之所以被奉為經典,當然和幾代越劇藝術家的細心打磨分不開,不過,我對此并不精通,所以,允許我從其他角度,來杜撰一番。

就算記不住很多唱詞和念白,這一句總還是有印象的——“會稽~梁山伯~~”——這是梁山伯初遇祝英臺時候的自我介紹。那么,“會稽”在哪里?最早設置會稽為郡的是秦朝,所轄包括春秋戰國的吳越之地(相當于今天的江浙滬包郵地區),郡治吳縣(接近今天的江蘇蘇州);不過,綜合多種歷史文獻的記載,梁山伯大約是東晉或南北朝時期的人,而那時候的會稽郡,僅包括現在的紹興、寧波一帶;祝英臺的家,上虞,就在紹興和寧波中間,也屬會稽郡管轄,但祝英臺自我介紹的時候,只說“上虞祝英臺”,而梁山伯回答“會稽梁山伯”,由此推測,他所說的“會稽”,很有可能是指郡治山陰(今紹興)附近,而這個地區,恰巧和越劇的發源地重合。以本地戲演本地事,天然的有著血緣親近的感覺,也最有可能至臻渾然一體的境界。

作為寧波人,不由得想再深八一點點。大約十來年前,我和女友(現在的老婆)回家探親,爸媽說可以去附近(寧波鄞州區高橋鎮)的梁祝文化公園逛逛。

梁祝文化公園,圖片引自網絡

那時候,我以為只不過是人造的愛情主題公園(博物館)罷了,因為,全國有多少地方想證(爭)明自己才是梁祝的故鄉,寧波也許不過只是跟風,你看,“上虞祝英臺”,“會稽梁山伯”,哪里提到寧波(鄞縣)了?

實則不然,現在的梁祝文化公園,老底子(舊時)是“梁山伯廟”(廟西是梁祝合葬墓),而且應該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廟,供奉菩薩的好造,供奉凡人的,必然有來頭。


梁山伯廟,圖片引自網絡

梁山伯廟亦稱梁圣君廟,始建于東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據地方志《寧波府志》和《鄞縣志》記載,梁山伯為東晉會稽人,曾任鄞縣縣令,政績卓著,被奏封為“義忠王”。因治水積勞成疾,英年病逝(有人傳生前對祝英臺一片情深,以身殉情亦殉職,暫不可考),立廟祀以紀念。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明州知府李茂誠曾撰碑記《義忠王廟記》(又稱《梁山伯廟記》)。

千百年來,梁山伯廟已成為人們祈求自由美滿婚姻的愛情圣殿。“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口碑。


梁山伯(祝英臺)墓,圖片引自網絡

此外,現當代,寧波與“梁祝”的淵源,也不勝枚舉:

第一部以梁祝故事為題材的電影——1926年由寧波人邵醉翁、邵逸夫兄弟導演拍攝;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祝》——1952年由寧波人徐進編劇、桑弧導演;(本條引自百度百科,據其他史料文獻記載,應當指1953年的越劇電影《梁祝》,袁雪芬飾祝英臺、范瑞娟飾梁山伯)
第一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家——寧波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那;
第一次全國性的梁祝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1987年在寧波舉行;
第一部綜合性的梁祝文化學術專著——《梁祝文化大觀》,周靜書主編,中華書局1999出版,已經被國家圖書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第一次國際性的梁祝學術研討會——2002年在寧波舉辦。

……

當然,我這么引典“杜撰”,很多專家或其他地方的愛鄉人士一定很想反駁。好吧,不管梁祝是哪里的人,他們其實都是我們心里的人——如果你有一顆崇尚自由愛情的心的話。


參考文獻:

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越劇》

百度百科:會稽,梁祝文化公園,梁山伯,梁山伯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