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薛蟠進賈府越變越壞,文中也有“比當日更壞了十倍”之說,秦鐘進賈府則是越來越風流,文中有評語“正為風流始讀書”。父親送他進賈府讀書本意卻是想著學業要有長進的。賈府真的是不堪至極了嗎?看著華麗,進去會后悔不迭,至少秦鐘有過這種想法。
秦鐘出身小官宦人家,五十歲上父親方有了他,自然嬌寵又器重的,家里本來專門請的有老師,后來老師亡故,聽說親家賈家的私塾師資不錯,孩子去了成名有望,便借錢備了厚禮拜見老師,把兒子送了過去。
開始秦鐘還是個靦腆羞怯,不大隨和的小男生,在家還要經常溫習舊課。也很有學習的范兒,他剛見寶玉時說過:“讀書一事,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才能進益。”這樣一個對學習尚有熱心的學生到了賈府,遇見寶玉,倒也常在一起討論,不過討論的內容與學習差了十萬八千里。
開始先是不論禮數,因為寶玉看不慣那些禮教,原本寶玉比秦鐘長一輩,該叫叔叔,可是寶玉不依,非要兄弟相稱。久了秦鐘也只得混叫開了。再后就是兩人太過親密,惹得眾人背后議論,進而是學堂里長得眉清目秀的幾個和寶玉秦鐘遙相呼應,“設言托意,詠桑寓柳”,幾個人關系非同一般,還自謂高明。但終于還是有人心生嫉妒,最后,因為秦鐘,金榮及賈家的一干子弟等在學堂大打一架。
秦鐘在賈府的學習生涯不可謂不“多姿多彩”,生活也有趣味多了,在家可能他一整年見得最多的是他父親和老師,這里整天還可見小姐,丫環,還有尼姑。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和尼姑智能好上了,在寶玉癡癡狂狂,叛逆又出格的熏陶下,有無過之而無不及,俗語說“跟著啥人學啥人,跟著巫婆會跳神”,總之這樣的反倒有越學越瘸的趨勢,寶玉的精髓沒學會,表面的張狂倒學了不少。
秦鐘對酸腐的禮教開始起了疑心,本就年少,又俊俏風流,于是漸漸開始無所顧忌,送他姐姐出殯的路上,見村里的二丫頭,他不再靦腆,會和寶玉說一句“此卿大有意趣”;到了尼姑庵,和智能繾綣纏綿,也不顧忌當時正是他姐姐下葬的日子。因為沒調養好,回來感了風寒,秦鐘竟病倒了,后來智能跑去找他,撞見了正統兢業的秦父,秦父氣極,大動肝火,趕跑了智能,又痛打了秦鐘。年齡畢竟七十多了,這一氣竟氣出病來,沒幾日就病死了。
秦鐘也在又羞又愧中早早走了,人間一遭,還不到二十年的光景。臨死之前,他幡然醒悟,勸說寶玉:我們以前自以為見識高過世人,現在看來是自己擔誤自己,以后還是要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重。或許此時他懊悔進賈府,懊悔拜賈代儒為師,或許他也忽然明白還是世俗的那條人人皆走的路才是最安全的,此時臨終的懊悔又有多大意義呢?
“早知日后爭閑氣,豈肯今朝錯讀書”,若秦父早知道賈府的私塾是如此不堪,寶玉又是如此性情乖僻,叛逆不屑仕途,他還會那么急切送秦鐘到賈府嗎?賈府所謂的詩書翰墨之族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
如果警幻仙姑夢里的勸說,寶玉還有些懵懂,那么秦鐘似乎就是用生命做教科書,他的匆匆而來,草草而去仿佛就是專門告誡寶玉沒有功名,沒有立身之本,一切都是惘然。反過來說,秦鐘進賈府,在寶玉處耳濡耳染所學原來在生活面前是如此經不起推敲,反倒因自身體弱早早送了性命。
有時生活就是雙刃劍,此一面,彼一面。不知誰耽誤了誰,也不知誰成全了誰,更不知道誰啟迪了誰。你來我往,來來往往中日子一天天過,小說里主角配角可以分明,生活里卻是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主角,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在每個人身上都是那么清晰明白,實實在在。今天爆出白百合出軌事件,娛樂圈又該熱鬧了,現實絲絲縷縷的復雜關系,人心的波瀾起伏比之小說更甚,無論是多么深邃、剖析幽微的名著也一樣難以企及。
看看娛樂圈,看看今天的社會,才知道《紅樓夢》里的諸多人物活得多么壓抑憋屈,何止秦鐘,何止寶玉,即便秦業,賈政活得又能好到哪里去。看看他們,也真沒必要抨擊白百合等這些明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