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去的是一家傳統書店。坦白講,在去過8站共9家現代獨立書店后,再去一家傳統書店,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大城市呆慣后的城里人,重回老家住幾天,會有些不適應,但老家也是家,并且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
在書店呆了2個多小時,總體的感覺是這是一家不乏驚喜的傳統書店。在寫文之前,翻看老板發來的關于書店的介紹時,對這家書店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天在這分享給大家。
對了,書店的名字叫做我們書店
【 我們.初見】
書店位于一個文化市場的三樓,位置比較偏僻,找的時候還是費了一些周折的,應該不止“三折”了。關于書店的名字——我們書店,還算比較容易理解,有種親切感。
從毛筆寫的店名看,這是一家古香古色的書店。
【 我們.書籍】
其實,已經好久沒在書店看到這么密集的書了,書籍的數量是不是這10家中最多的我不敢說,但書籍的擺放一定是最密的。大部分書被擺在了四周的書架上,分了幾個大類,標簽是毛筆字手寫在木板上的。很有年代感。中間的平臺也擺放著書,有一塊平臺的區域擺放著筆記本、明信片等物品。
書店還有二樓,空間面積大約是一樓的一半,書架的擺放也是立式的,不過這次沒有拍攝。
在看了老板發來的書店介紹后才明白,原來書店特意設計成帶有歷史的感覺。書店介紹的原文如下。
書店的設計以書為主體,空間分割主要以書為主,四周是書架,中間是平臺,不遮擋讀者視線,色彩整體以黃綠為主,不想給人以很新的感覺。書籍以文學歷史哲學社科類為主,兼顧影視音樂書法繪畫文物收藏類。
【 我們.老書】
我們書店這一塊內容為什么要單獨寫呢?我感覺算是書店的一大特色吧。一些老書可能只有這有。數量還不少。這里的書都是老板親自從從北京挑選運到青島的,每本書都傾注著老板的心血
【 我們.細節】
用報紙貼的頂棚也體現出了這家書店的年歲之長,從創辦至今,書店已經經歷了近9個年頭,貼在墻上的兩張帶有年代感的紙是書店開業一周年慶時讀者書寫的,一直保留著。我想貼在頂棚的報紙也有很長的年歲了,和書店的年紀相仿?這些沒有生命的紙張也在歲月的洗禮下,帶上了時間的顏色。它們默默地呆在一個地方,見證著書店的成長,見證著一批批讀者的來與去,歡聲與低語,默默地……
【 我們.其他】
老式的電影膠片,墻上的字畫,書架上的小玩物……給書店增添了格調。
【 品在最后】
拋開關于“現代互聯網對實體店的影響”的討論,因為在第二站已經和大家表達過我個人的看法了,這次咱們聊聊這樣的傳統書店有什么樣的價值。
先分享兩件事情,一件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一件是書店老板講述的。
在去書店的路上,經過青島老城區的一條街道,看到了那種在街頭的理發鋪,或者說是理發攤位吧:一面掛在樹上的鏡子,一把理發椅,一位坐在椅子上的滿頭銀絲的長者,一位比年長者年輕些的理發師。我們經過攤位的時候 ,兩位老人正在聊天。
第二個故事是書店的老板在發給我的一篇問答中提到的,問題是“經營書店這些年印象您最深刻的幾件事”,老板的回答中有這么一條,“一退休老者,常去各家書店買書,把各家店最新消息轉告我們,義務宣傳。”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哪部分人被時代忽略了?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新聞報道,說的是馬云的母親抱怨自己打不到車的經歷,這應該是大城市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只不過事關馬云,影響力被放大了而已。
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年輕人想要買書,可以在電商書城,凡所欲得,無所不有;想要看書休閑,可以去獨立書店、咖啡店。而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呢?買書的話,他們不會上網,而且可能并沒有明確想看的書,就想在書店逛逛,翻看一下,有老書看應該是太好的事情了。而為現代年輕群體打造的獨立書店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去過的9家就沒看到過老年人的身影。我想,這種傳統書店是這群老年讀者看書的最好去處。
這可能是傳統書店存在的價值之一。
當然,上面的觀點只是我的感受,可能并無道理。那我再說回我自己,我去這樣的傳統小書店和一些大的獨立書店有什么區別?簡單直觀地說,在這樣的小書店能見到老板,這在那些擁有好多分店的獨立書店是做不到的。在和老板的交流中,能更加真切的了解這家書店,他以第一人稱的講述無疑聽起來更親切。我對書店的一些布置裝修的疑惑也能從老板身上找到答案,至少這家書店是這樣——書店的古色古韻和老板的氣質性格相匹配。
這家書店的經歷也讓我堅定了要去更多書店的想法。十家,十一家,應該不止于此了。
感謝這樣一家書店和書店的老板。
——2017年5月7日
歡迎留言和小健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