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還是先從字面上來看,再簡單不過了,就是人類馴化、飼養的六種動物,這個連解釋都不用解釋。但我還是那個觀點,這個“六”還是概括性的,因為至少還有鴨和鵝吧。之所以概括為“六”,還是為了文章邏輯順序的考慮。這句話是在說完了“民以食為天”之后,繼續闡述人類的生存之道——不能光顧著自己吃飽了不餓,還要注意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其它生物的關系,不然的話,人類的生存也是會出問題的。
其實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各種動物對人類的重要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保護物種多樣性。
前些年在陪女兒看《山海經》的時候(那時她還是6歲的小朋友,只對圖畫感興趣)我就在想,誰又敢確定,那上面記載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就真的只是傳說呢?電影《納尼亞傳奇》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西方歷史傳說中那些遠古的生物。誰又敢確定,那些生物就真的沒有在地球上存在過。而且大家看《山海經》對動物的記載,沒有簡單的進行科普式的介紹,文中最后都明確寫出了每種動物能做什么,或者是這些動物的活動能對人類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個統計,顯示的是目前地球多長時間就有一個物種消失,具體的數字記不清了,反正這個消失的速度是很快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網查,那些事情一直不是我學習的重點。
這里重點想討論一下對物種的保護和利用。其實最好的保護就是有序利用。這句話中的那個“飼”是關鍵。其實要說宰殺動物的話,人類宰殺這六種動物的數量是最多的,但是這些被宰殺最多的反而沒有滅絕。就是因為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它們,那么就只好先生產再消費。這個宇宙中的恒定規律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想獲得先要給予。前兩年看過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的一個專題片,名字不記得了,內容是“種樹產業”,印象當中說的是河南還是河北的農民種樹,通過發展所謂的楊樹經濟。這個產業發展起來了之后,在保證了下游需要大量消耗木材的產業能夠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林地不僅沒有減少,森林覆蓋率反而提高了,農民還比單純種糧的收入還要高,通過出售碳減排指標還能再賺一部分錢。周邊地區的環境也隨之改善了,不論是空氣質量還是水土流失都得到了明顯改善。
其實宇宙中的所有物品本來就是供大家利用的,或者說是這些物品間在相互利用,沒有必要為了要保護某些東西,而去刻意的限制大家的使用。只要記得光去用不行,那樣用不了多久就沒得用了,要能及時的補充,甚至要提前創造。要能綿綿不絕,最基本的就是兩點——“開源”、“節流”。那個流呀是永遠也不可能節得下來的,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所以更多的精力必須放到“開源”上來。
通過這個“飼”,還能看出一個意思來,用一句話概況應該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的生存環境從來都是很惡劣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借助更多的力量,最直接的就是馴化動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和牛。在人類掌握機械之前,馬讓人類擁有了更快的運動速度和活動范圍,牛讓人類擁有了更大的力量。
借力,永遠是人類實現成長的根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