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事后,父親告訴我們仨兄妹,遷居地的選擇他斟酌了很久,首先交通必須方便,也就是必須是位于公路沿線的村子;其二村子經濟狀況要盡可能好點。受益于當時“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機械”等政策,父親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是由于能用專業(yè)知識切實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在當?shù)負碛休^高的聲望,聽說父親想將家庭從老家遷出,許多公社領導都向父親拋出了橄欖枝,并且表示具體落戶到哪個行政村由父親隨便挑選。父親在眾多的名單中選中了此村。
? ? ? ?全家人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開始了新的生活。當時家里共有九口人,父母、兩個哥哥和我 、祖母和外祖母、我的小姑姑(搬家時小姑還未婚嫁,父親心疼妹妹,便一同帶走)、還有三姑的還在襁褓中的兒子(三姑丈夫因病去世,小兒子才剛滿月,父親為了減輕三姑的負擔,把孩子也一同帶出山里,由外祖母幫忙照應)。住的房子是租的,不大,制作了極其簡陋的高低鋪才能勉強將九口人安頓下來。房子四面透風,母親說有天早起燒飯,沒有電燈,漆黑,拿柴火時居然一把抓到了一條蛇,心驚肉跳。初來咋到,人口又多,真是啥都缺,村里的人是真善良,早上起床打開家門,門口常常擺放著好心的村民送來的菜,心里那個溫暖啊至今難忘。
? ? ? 母親從早到晚,依舊操勞,人多但正規(guī)勞動力少,當時實行工分制,家里只有母親和小姑掙工分,母親能干,一個工10分,與男勞力一樣,小姑人弱小,只能掙6分或7分,一年忙到頭,年終還是負工分,需要另外拿錢上交生產隊補平缺口。一家老小全靠父親一個月58元的工資生活才得以維持。
? ? ? ? 后來,父親為了方便照顧家庭,申請從地區(qū)調到縣里工作,每天早出晚歸,騎自行車上下班,來回25公里,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從不遲到。
? ? ? ?在單位,父親始終是位有爭議的人。待人熱情大方,工作務實肯干,行事果斷,有魄力、有能力,獲得榮譽無數(shù),從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還榮獲省級勞模;以安徽省工業(yè)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到山東省參觀學習;被地區(qū)主管部門推薦到中央黨校學習,參與制定農業(yè)政策……雖然如此,可還是沒有行政待遇,大家都尊稱父親為老師。八十年代初期,縣里一位主要領導人以組織的名義與父親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嚴肅談話,之后不久父親從一位普通職工被提拔為單位主要負責人,并且很快加入了黨組織。
? ? ? 走上領導崗位的父親沒有辜負縣委領導的期望,充分展示了他的協(xié)調管理能力。單位各項工作始終走在縣直機關的前例。父親對年輕人是關愛備至,單位里許多從學校畢業(yè)分配來的大學生、中專生,父親整天帶著他們摸爬滾打,將各種農業(yè)機械向田間地頭、茶葉加工廠推廣運用,還進行水稻插秧機、自動播種機、自動收割機試驗。遇到機械故障,父親總是帶頭鉆到設備底部檢修,年輕人也一個個干得像泥猴似的,還經常滿身油污。
? ? ? ? 印象中八十年代中期,許多大學院校針對在職人員開辦各類脫產進修班,父親鼓勵沒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積極備考,考得第一名兩年進修期間工資全額發(fā)放,一切費用報銷;其他考取者報銷合理的交通費和住宿費。當年好幾個年輕人考取,其中南京某大學進修班在全國范圍內招收三十人,居然有三人來自父親的單位,這個班的同學和老師都說他們三人真幸運,遇到如此開明的領導。事實證明,當時的這批年輕人,跟著父親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后來走向許多重要領導崗位。
? ? ? ?生活中父親對職工也很是關心,單位里有許多家在外地的單身漢,父親就辦食堂,解決一日三餐;為了改善住房條件,想方設法蓋宿舍樓,成為縣里住宿條件最好的單位,姑娘找對象都指明要找父親單位的小伙,很是搶手(這是我同學告訴我的)。
? ? ? ?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