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為什么要讀書?
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洗臉,我們要清除一天下來在身上積累的大量壞東西,房間要經常收拾,頭發也得經常修剪,就是因為世界本來并不是很干凈整潔,而我們不想讓污垢累積。
每天都會遇見各種鋪面而來的信息,一些傳聞八卦,一些誘惑鼓動,在華麗的外表下不可分辨真假,一些不好的情緒產生讓態度消極,一些思想上的偏激讓行動發生本不該的失誤,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每時每刻給自己的考驗而不受其害,我想就是閱讀吧,經常給自己身心的洗禮,洗去無知洗去浮華,保持本真的面目卻能不斷讓自己朝喜歡的樣子踏去。
如果問你每次為什么要打開一本書?
你可以找到無數個答案,你的年齡心情處境每時每刻追求的不同,書的種類內容裝幀甚至重量都會帶給你不同的你所喜歡的感覺,社會的變化以及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以及各種奇葩的現實理由,布置了作業完不成不能給學分,或者為了喚醒逝去的作者讓他的思想可以延續,又或是為了讓那個喜歡的人崇拜你。
總有一個理由讓你翻開一本書,在一個角落選擇自己喜歡的姿勢,去沉浸在書中的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在視線與文字碰撞之間,讓思維得以與作者交融,隱約看到從未謀面的自己漸漸變得似曾相識。
一個好的文化產品,一個有價值的閱讀,就是一面鏡子,它讓你看到它自己,也讓你看到某個角度的你,潤物而無聲。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他讀過的書。
讀書的好處固然很多,可我國的人均閱讀量卻依然沒超過5本/年。與發達國家10本以上相比仍然是有巨大差距。喝完雞湯,然后我們來聊聊如何一年讀完30本書。
看到這有一叫小明的小伙兒說,我可以讀完300本,問原因,小明淡定地說:“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遇到這種情況你也別打擊人家,要相信小明會在不久的將來自生自滅。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為啥小明之類的人很少能完成這些目標呢,他們的原因很有可能也是你每次中途放棄的原因。
難道小明沒有一個很好的 目標嗎?有啊,他要完成這個300本的計劃,可事實上他可能沒再深問自己為啥要讀300本書。小明說:“因為讀書好啊,讀書可以提高自己修養,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停,我是喝過雞湯的人,請不要在我面前賣弄你的湯。
說正事,決定要讀書,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師出有名”。
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去讀書”,你的目的是否是內心真實的反映決定你能否堅持到最后。每一個讀書的出發點都沒有對錯,你要的不是目的本身,而是需要把完這個目的完善加工,讓他不是雞湯,而是你的切實需求,讓它成為你第一個堅持的理由。
其實,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開始,最終落腳點都是為了追求自己內心某種需求被滿足的感覺。
這個目的不一定讓你用來堅持到最后,而是陪你到某一天,那天你說不清自己為什么讀書,只是會不自覺的經常翻書,有幾天沒有閱讀內心會滿滿的空虛感。
到這時候,第一個階段的任務——跟自己深度的交談,問問自己你想要的東西怎么從書里獲得(你想要的大部分可以在書里找到,畢竟書里記載了世界)算是告一段落了。
然而后來事情并沒有這樣順利結束,過了兩個月的小明,當他讀到第11本書的時候,已經不在乎自己為什么讀書,而是簡簡單單喜歡讀書的狀態,不讀就渾身難受(其實就是上癮了,從一個舒適區到了另一個新的舒適區),本來他以為這樣就能完成300本書的宏偉計劃了。可是,淡化了明確的目標,為什么他感覺不到讀書給他帶來的他想要的那種快樂?只感覺讀書是一件越來越平淡的事,他開始慢慢失去剛開始高效的狀態。
人畢竟很多時候的行為都是目的導向的,當一件事趨于平常內化為潛意識,一方面你不容易放棄這件事,另一方面你也體會不到太多的新鮮感。
這時,你就應該進入第二階段了——從內容的輸出與外界交互獲取新鮮的體驗。
舉個例子,你可以跟幾個小伙伴一塊兒讀幾本書,就像看電視劇一樣,只不過聊天的內容變成了書中的故事情節或者作者的觀點洗禮的語言深刻的論述。當然,如果舍友都在打游戲怎么辦,互聯網這么發達,你可以在某個讀書的APP或者某些網站嘗試發表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看法,寫自己的書評,看別人的書評,接受并嘗試選擇性回答別人的留言,總之就是互動。
知識剛獲取必定會暫時填充你一直以來對知識的渴望,但人不怎么愿意保留自己潛意識覺得暫時用不到的東西,所以,試著交流試著輸出,如果有目標可以促使你將思想的列車啟動,那么與外界的不斷互動將會是行動的火車頭,它會給整個列車源源不斷的動力。
與外界互動(不要局限在書評交流上,即使單單一段文字你都可以與它聊很久天),你會獲得一種成就感,甚至是滿滿的牛逼感,也可能會漸漸接受有人反對的觀點,也可能會認識許多聊得來的人,也可能在看別人觀點時對自己產生更深刻的啟發。最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件事,卻看到自己能力,思維,性格方面的局限,你要沖破這種局限就會尋找看更多的書,嘗試更高效的辦法。舉個例子,當有了想要追到女神的想法,你是否還會依然保持一只單身狗的姿態還是已經會開始采取一些改變了。這就是內心需求的力量。大目標下總有很多小目標給你一步步的驅使,而這些小目標不是本來就有的,是你折騰出來的,你可以選擇默默地看書,然后忘掉書里到底說了啥,也可以選擇不斷與外界互動,然后內化。
很長時間過去了,馬上一年就要過去了,剛好在路上看到小明,
“小明啊,最近怎么看到你在各種論壇書評上的活躍度不如從前了?”
“說來奇怪,我也不知道為啥。但偶爾還是會發一些吧”
“你看那幾年什么QQ空間,百度貼吧,什么朋友圈,啥事兒都有人往上搬,最近發現發動態的人比那幾年少了啊,你說大家是不是一種心理導致的?”
“或許是吧”
“最近還看書嗎,300本完成的怎么樣?”
“當年幼稚,我最大的錯誤就是用具體的數量劃分來量化我抽象的能力提升,閱讀時候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也無法刻骨銘心?!?/p>
“此話怎講?”
“泛讀和精讀都是讀,思考與瀏覽都算讀完一本書。一本書有些人看了因為能很好建立與之前的聯系,運用的就好,這本書對他的提高就大,一本書苦澀難讀,即使精讀,一次下來也有很多不懂之處,反反復復不斷琢磨推敲也只是略知一二,偶爾會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境況才碰巧豁然開朗。老兄,我問你,你覺得我變了嗎?”
“看這氣質,是跟以往不同了”
“那你能看出我是看了幾本書之后才有這些變化的嗎?”
“喲,這個還真不能說,我哪知道”
“那對我來說定下讀300本書跟30本書有意義嗎?”
“您說的確有道理,讀書,讀人,讀事,讀有字的,讀無字的,什么叫書呢,僅僅是一本本的那個玩意兒嗎,書中有世界,世界中有我,而我與世界僅書中的文字能表述的嗎?”
“對,我覺得我該看書了,我就去讀,我覺得我想發表一些書評寫寫文章了我就去寫,以前有的觀點我希望給別人啟迪或更多的是一種炫耀展示,現在,我也做讀書筆記,也記日記,只是很少再發表一些評論。有些話,需要跟自己說,而不是告訴世界,因為你已經不知不覺告訴了世界,讀書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
“你現在格局不一樣了,可我可是看著你變化的啊,別忘了,路是你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沒有當初的300本,你哪里會有這樣的成熟穩重的思維與讀書境界,那300本還沒看完,你打算看多少,多少得有個數吧?”
“不是我不定,而我這真沒數”
“那你以過來人身份說說,最開始定多少就能滿足前兩個階段呢”
“都跟你說來,抽象是不可量化的,他要是想提高的快點,就多讀點,讀多少人跟人怎么能一樣,剛開始總是為讀書而讀的,你讀就行了,開心就好,有一天自然會感覺自己變了的”
“我覺得還真不能這樣,你思維培養成了,不做計劃,一年下來少說也有50本左右的書,可那些還沒步入正軌的青年,習慣沒形成,不定計劃要讀幾本,一年下來5本都讀不了。大家總是說沒時間”
“那是自己的選擇,世界不會因為有幾個人多讀幾本書而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也不會因為有幾個人沒讀書而停滯不前,只是個體與個體間的差距,哪里是沒有時間,只是在當時他自己覺得還有比讀書更有趣更想做的事而已”
“但總會有人會在一次次開始后堅持下來,最終像你一樣進入讀書的境界?!?/p>
“對啊,你看再多的讀書意義所在,研究再多的讀書方法,不用說30本書,如果不自己去讀 ,一本書都讀不完”
總會在一次次應該開始的時候半途而廢選擇放棄,卻也總是在一次次莫名其妙不知不覺中把一件事做了很久。從知道為什么而讀書,再到一次次堅持下來,最后把讀書融入靈魂。
當有了讀書的意識,當學會真正有效的閱讀,當你愛上讀書,那不久之后,必定是一個內心極其富足且思維足夠開闊的人。
那時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在偷偷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