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語” 這個題目起的有點大,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首部教科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的確大有文章。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平時老百姓的語多語少的問題。生活中經常會有兩個人對話,一個話多,一個話少。在我看來,久而久之,言多語失,話多的會慢慢將主動權都交給話少的那位了。這是一個技巧。我記得爺爺小時候給人安排活,爺爺聲音特別小,而且只說一遍,有些還有點含糊不清。我后來問他,你不可以大聲點么?他沒給我答案。可是我看到大家為了聽清楚他的話,都一個個伸長了脖子,認真的聽。沒聽懂的人會很不好意思的管他詢問。干活干不好的自然有制度懲罰。這就是一種智慧吧。他一直話語很少,卻成為一家之長。他負責的就是目標和結果。讓被管理者聽見目標不是靠往他耳朵里塞進去,因為他會左耳進,右耳出。大部分是沒有自覺的,而且幾乎所有員工都是懶惰的,并很有推脫責任,找出萬千理由的“智慧”。如果糾纏其中,只能白白耗費精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個字,知道了。讓他自己去琢磨吧。解釋的過多,反而成了累贅,一語不到位反而傷了他的自尊心,以后更加不好管理。當然,千人千面,不可能以一法而制勝。不過想想那佛堂的菩薩,他可曾與你說了什么,卻是那么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