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

何舒卉/文

身體的健康,不能僅在身體層面上追求,因為心靈和身體是相互呼應的,真正的健康應當做到心靈和身體的和諧。

癌癥病人多有一個共同特點:特別壓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憤怒,可能是悲傷,可能是內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緒。

脊椎病或象征著過度的負擔。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特說,我們不能剝奪比人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每個人都會在受挫中成長,這是極大的獲益。

我們不能單純從生理的角度追求健康,還必須學會聆聽并尊重心靈深處的聲音。

跟你的身體對話,傾聽你身體的訊息。

共情的經典定義是,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佛教說慎用三寶,所謂三寶,即眼睛、耳朵和嘴巴,但這三者看似讓我們很容易交流,但僅僅這三個層次的交流就是巴比倫塔。必須放棄對三者的依賴,你才可能達到共情。你才可能走出要命的孤獨。

太依賴認識的智慧,我們就會被割裂在一個個孤獨的世界中,這也正是自戀幻覺的關鍵所在,我們沉浸在自己頭腦所想象的世界中,而且還希望將這個想象的世界強加給真實的世界,結果我們越是在乎一個關系,我們就越容易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對方,于是愛的渴望反而導致了傷害。

怎么怎樣才能與別人建立真正的鏈接感呢?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是先與自己的身體取得鏈接,先去發展自己的身體智慧,試著用身體去聆聽別人發出的信息。認知的連接常是幻想中的連接,而身體的鏈接則是真實的連接。

抱怨是針對別人的,我們之所以向別人發出負面的信息,其實是在逃避自己內在的痛苦,而內在的痛苦總是會先表現為身體上的不舒服。假若我們覺知到了身體的這種不舒服,我們就與自己的內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鏈接,那時我們就不必再向外尋求鏈接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