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好處,都讓盧仝道盡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喝的的茶,估計是鐵觀音之類的半發酵或全發酵茶,只有此類茶才能經得起“七碗吃不得也”。
烏龍茶的妙處,全在香氣高遠和口味回甘,其口感差異與價格高低完全成正比,這是烏龍茶的好處——茶葉好壞一品即知,也是烏龍茶的遺憾——少了些賞玩的樂趣。紅茶、普洱茶同此憾。其一是產地單一,烏龍茶只產于東南一隅,普洱更是云南獨有,紅茶略好,名產地也只限于安徽和云南,其他如宜紅、湘紅之類,偶爾在茶市窺見芳蹤,難成氣候。其二是技法的單一,烏龍茶是半發酵茶,紅茶和普洱均為全發酵茶,發酵的工藝可以醞釀醇厚的口感,卻犧牲了獨特性。
若論喝茶,還是綠茶趣味更多。綠茶產地眾多,凡氣候溫潤的地方都產茶葉,各地水土不同,培育出的茶葉口味各異,再加上不同的做茶技法,使綠茶不論在形態、香氣、口感上都豐富多彩。
先說形態。綠茶成形在炒制過程中,可以采用揉、捻、摁、推等多種手法,制成的茶葉有的卷曲成螺,有的扁平光滑,有的纖細如針,有的條索粗壯。品鑒原茶,猜測品種產地就是一種樂趣。而綠茶的美最終將在水中綻放。“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什么會把佳茗與佳人聯系在一起呢?看著茶葉在水中搖曳,會有所感悟。從在枝頭發出嫩芽,直到在一杯好水中盡情綻放,就好象女人成長的過程。先是自由無慮的生長,吸收天地日月精華,在枝頭亭亭玉立,新鮮欲滴,這是少女的階段。之后經歷一系列工藝,與茶葉的自然生長相逆,是要將新鮮茶葉呼之欲出的鮮美抑制、保存住,鮮芽鮮葉的形態變了,但鮮美的內涵被鎖住了,而散發出的香氣更加濃郁高遠。這是一個內斂的過程,就好像情竇初開、熱情奔放的少女階段之后,女人開始更重內涵,或許不再有少女時代的青春嬌艷,屬于成熟女人的魅力卻逐漸散發出來。她更加自信,不用在枝頭顯耀,靜靜獨坐一隅,卻也顧盼生姿,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終于,當佳茗遇見好水。那水不能煮沸,沸水過于激進,會傷害她的柔弱;那水也要有品質,如泉水,如井水,好水能與好茶互動,相互激發潛能,演繹一段柔腸繞指的纏綿。沖泡綠茶要用透明的玻璃杯,先加水,再將茶葉點點撒入,嗅一嗅新茶初經水潤的清香,不急著品嘗,看著葉片在水中靜靜綻放,自由舞動,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盡情舒展。那是一種讓人沉醉的美。
產地和制法的不同,使各地的綠茶風味各異。平時喝的綠茶主要是江浙、安徽一帶所產,這個地區是主要的綠茶產地,出產品種極多,可以說每種茶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但以地域論,大致有各自較為統一的風格。
安徽的茶,和安徽人的性格相似,質樸無華,要細細品味才知雋永。這與安徽制作綠茶的工藝有關,明代以后綠茶普遍采用了炒青的工藝,香氣濃郁,像碧螺春竟有“嚇煞人香”的俗號(實際上碧螺春的香沒有那么俗,應屬清新悠遠一類),而安徽綠茶仍堅持烘青的工藝,葉片水分散失的慢一些,芳香物質流失較炒青工藝多些,因此原茶和初泡都不如炒青的香氣那么高。但烘青的好茶勝在香醇,炒青綠茶三泡已基本無味了,而烘青綠茶的香味卻在三泡時絲毫不減。最典型的是六安瓜片,初泡形態一般,烘青茶浮于水面的時間長,不易潤透,觀賞性差一些,而且初泡的滋味很淡,香氣也不強烈。但二泡如峰回路轉,豁然開朗,葉片浸潤,點點飄落,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口感清爽,是一種低調的、讓人很舒服的鮮香口味。三泡仍保持著很好的口感,又似乎多了些宛轉低回的氣氛。青春靚麗的少女固然讓人一見傾心,而溫婉沉靜的女子,卻要細品才能體味她的美好呢!
江浙綠茶是我從小喝的,印象最深,特點都是香氣清遠,茶味鮮爽。恰似江浙的小家碧玉,在江南煙雨的滋養下,皓膚如玉,嬌柔婀娜,有一種清新可人的氣質,可名之曰江南煙水氣。江浙綠茶的滋味是一種天真率直,引人綺思的鮮美,碧螺春是典型代表,以原料、形態論,碧螺春屬毛尖類綠茶,此類茶的原料是嬌弱的嫩芽,最普通的碧螺春也講究只采摘一芽一葉,高檔的只用嫩芽,與此類似的是信陽毛尖、都勻毛尖。由于原料的關系,毛尖茶是綠茶中的蘿莉,沖泡要用85度左右的熱水,稍過都會燙傷她,合適的水溫會讓細嫩的芽葉羞澀而緩慢的舒展,她在采摘時其實尚未長成,蘊含的芳香還不多,她涉世未深,感情是青澀而熱烈的,她情愿在第一次的綻放中徹底的揮灑自己,所以別看茶葉細嫩,卻有驚艷的茶香,但這種驚艷恰似煙花在瞬間綻放的美麗,一次燃盡,第二泡就已經寡淡無味了。相比碧螺春,西湖龍井更像大家閨秀,她的香氣不那么外露,更沉郁一些,第一次接觸,她還有些含蓄,要在二泡方才盡顯名茶的風味,鮮爽甘香絕不亞于最好的毛尖茶。還值得推薦的是我老家的名茶,雨花茶。雨花茶把綠茶的鮮體現到了極致,從原茶的香氣,到飲后的回味,都是沁入心脾的鮮香,她倒更像一位時尚的女子,不掩飾自己的美麗,不壓抑內心的情感,這和南京的女孩倒有一點相似呢。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諸君其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