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怎么破?酗酒問題靠禁酒為什么破不了?失眠可以怎么辦?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指出了傳統問題解決無效的原因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第二序改變。這本期待已久的書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第二序改變是怎么樣的
戰爭中的黑箱設備,打開會啟動自爆。敵方拿到后,通過輸入信號得到的輸出來判斷設備的信息,而不通過構造來了解它。和黑箱法一樣,第二序改變
- ?處理此時此地的情境(here and now),處理問題的結果,不探究假設性的原因。重要的問題是what而不是 why
正如書中提到,數學也是不問為什么的。數學處理的是在一系統內相互關聯的元素。原因并不重要。
- 將問題置于不同的解決問題框架之中
用4條直線一筆串9個點。許多人初做題時都會將9點圖放到正方形的框架里思考。而下圖的答案另設了一個框架。
理論基礎-群論/邏輯類型理論
第二序改變的理論基礎來自數學的群論和邏輯類型理論。
群論
01 群由具有同一特征的成員(members)組成
02 成員可以以不同順序組合,且組合的結果相同
03 每個群都有一個恒等成員。任何成員和恒等成員組合,結果為該成員自身。
04 每個成員都有其相對或相反成員,成員和其相反成員組合,結果為恒等成員。
邏輯類型理論: 種類class 和成員
凡牽涉到某集合(種類)所有成員的,不可能是該集合的一個成員。
如何進行第二序改變呢?
這是一種重新框定的藝術。
重新框定指將一個事物的種類成員改變成另一相等有效的種類成員。或者,將這一新的種類成員引進我們的概念中,并使我們能用這一種新的觀點去理解事物。
紅色小木塊可以是紅色物體,也可以是塊狀物體。當紅色對于解決問題無效時,可以從塊狀的角度入手。
區分成員和種類,將其作為不同邏輯層次
傳統的問題處理常會混淆成員和種類。例如媽媽對小孩說,你要去學習,別我讓你學習你才學習。
她硬性規定所有行為必須是自愿自發的,凡是服從外在規定的行為都是不被許可的。媽媽的規定涉及了所有規定(種類),但是它本身也是一條規定,是屬于該種類的一個成員。
這就是書中提到的悖論問題。孩子如果真的自愿學習,便是做了一件發自內心的事而沒有服從規定(種類)。孩子如果不自愿,遍也打破了"學習需自愿自發"這條規定(成員)。
再如失眠時強迫自己睡著也是混淆了種類和成員。因為睡著是一件自愿自發的事情。
了解一個問題形成的假設。找到與其并列的其他假設,而不是在默認假設下工作
問題的假設是一類很重要的成員。但我們通常很難意識到某一假設只是成員之一。
9點問題是由于我們默認了正方形假設。當我們了解到正方形只是其中一個假設,只是一個成員。這個問題還有其他成員例如“非正方形假設”時,我們就在用第二序改變在思考。
"真實"是有足夠多的人都同意稱它為"真實"的事物。到后來,這個大家都同意的定義,卻被人們經驗成了客觀存在的"現實"。
叔本華:我們在“創造”了一個“現實”之后卻“忘記”了它是我們所創造的,反倒視之為完全獨立于我們自己的一件事。
對于相反成員的正確操作
通常,當A發生且情況很糟,我們會引入A的替換物或對立面來避免問題的發生。落入不是A就是非A的二選一謬誤。
之所以常犯這一問題,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驗讓我們覺得引入相反成員有效。例如天冷了加衣。
但類似于酗酒問題卻無法用禁酒來解決。禁酒會造成走私等更嚴重的問題。
作者說天冷加衣屬于第一序的改變,而禁酒的問題需要用第二序改變解決。但作者沒有說為什么。
我分析了下,天冷加衣只有一對相反成員。冷和變溫暖。而酗酒問題有兩對相反成員。需要酒/沒有酒和不應該喝酒/喝酒。用沒有酒來對付不應該喝酒無法解決問題。就像一列向上的自動電梯。天冷加衣就好比順著電梯往上走。但酗酒問題就好比從上往下走。(覺得不應喝酒而向下,但內心想喝酒,如電梯,向上)往下走并不能解決電梯上行的問題。動用第二序改變例如讓電梯停止等才可能解決。
引入相反成員,有一個常見誤區是認為善的反面是惡。A的對立面是非A。但第二序改變致力于:不是A,也不是非A。
案例
書中舉了幾十個單獨的例子來進一步闡述第二序改變。作為不上升方法論會死星人,我把這些例子作了歸納,分析出成員和種類,并提煉了幾種模式。
把A當成成員,找到其他成員
A指問題,非A指問題的反面。
媽媽教育,罵女兒時,爸爸都不參與。媽媽希望爸爸和他一起罵女兒,否則覺得爸爸暗中和女兒串通一氣。但爸爸生氣地否認這一指控。治療師建議爸爸,每次媽媽和女兒吵架,他可以做一件讓女兒困惑的事,例如拿出10元給她。女兒如果追問為什么,可以說,我就是喜歡給你10元。這樣可以讓媽媽覺得至少爸爸有在幫忙。
A:罵女兒 ? ?非A:不罵女兒
種類: 教育女兒(和我同一立場)
成員: 罵女兒對她說理; 使她困惑、驚訝、頓悟等任何中性或偏負面情緒。
還有一個對付謹慎者的案例也是類似的方法。例如鼓勵一個害羞的男孩和女生說話,光是說“這沒什么好怕的啊!”是沒有辦法消除他的恐懼的。而當你給出具體的方法后,他們往往會給出種種理由不同意。這時一個好的方法是告訴他們,我有一個好的方法,你必須先答應去做。這個方法絕對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
A :想不到方法做某事 ? ? 非A :想到方法做某事
成員: 鼓勵去做,沒什么可怕的; 先答應做,不管是什么方法。(這個方法實際使對方從選擇做什么變為了做與不做二選一)
強化A以達到非A
有一個例子是一對年輕夫妻。丈夫的父母總是把他們當小孩對待。每次來他們家里,盡管夫妻已收拾過家里,父母還會再次收拾。每次婆婆都霸占廚房,公公收拾院子。治療師給的方案是,下次父母再來時,不需要收拾,要顯得亂。這樣一來,父母看到后表示,你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呢!我們再也不管你們了。
A : 兒子兒媳還小 ? ? ? 非A: ?兒子兒媳是成人
對付的方法不是告知父母非A,而是強化A讓父母理解非A。
另外演講者承認自己緊張往往能消除緊張。也是由于暴露A來達到非A。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一個女白領晚上喜歡到聲色場所勾引男人一夜情。她有種作踐自己的傾向。治療師讓她平時在公共場所做一些出格但無傷大雅的事。例如左右腳穿不同的鞋子,頂著油污的臉去上班。最后她停止了晚上作踐自己的行為,因為公共場所的這些行為都令她不堪。
A:作踐自己 非A:不作踐自己 B:令自己出小丑 非B:不出丑。這個例子通過對比非B讓主角意識到非A。
歸納一下
種類: 了解非A
成員: 表現和告知非A (傳統手段); 通過承認A暴露A以了解非A;強化A加深對非A的認識;通過對比"非B"意識到非A
書中這些例子也是這個范疇:兒子精神病想要像正常人對待(你媽覺得你冷)/不肯出院的病人/理想主義者/失眠等。
假設不存在則問題不存在
書中提到一類指控對方有問題而實際沒有問題的案例。例如妻子指控丈夫偷偷喝酒,并還會舉出一些她認為可信的證據。治療師建議妻子專注收集更多證據,提高觀察能力。建議丈夫在沒喝酒時裝醉,在喝了酒時裝清醒。如此一來妻子會懷疑自己的證據。
這個案例里并沒有針對喝酒的問題,而是針對了妻子的假設。治療師強化了妻子的假設以讓其意識到假設的不正確。
A:有丈夫喝酒的證據 ?非A:沒有證據
種類: 丈夫沒有喝酒
成員: 找不到丈夫喝酒的證據(傳統做法); 妻子的證據是錯的,妻子的判斷力是弱的;
對問題的解決轉為對關系(對抗)的解決
還有個案例比較難抽象和歸類,先單開一類。
這個案例講如何對付叛逆期的青少年。傳統的說教懲罰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治療師建議放棄壓制,而施以“仁慈的破壞”。例如想讓青少年早回家,則對他說:我們希望你11點前回家。但你如果晚回我們也不能做什么。并在11點就睡覺。孩子晚回去開門時,裝作睡意惺忪,被吵醒。他們每做壞事,就做些小破壞懲罰他們。例如在他們的床單上放餅干屑。他們問起來,就抱歉地說,我一邊給你鋪床一邊吃餅干。不小心撒上了,最近怎么老是迷迷糊糊的。
這么處理,實際上把“矯正青少年行為”轉化為處理對抗。當對抗消失,少年們發現反叛也不吸引人了。
A :青少年對抗父母 ?非A:青少年不對抗
這個案例里,除了消除來自青少年的對抗,還可以主動“侵略”青少年制造對抗并消除對抗。
成員: 壓制住對抗(傳統做法); 消除對抗; 制造又消除對抗:侵略又示弱
當問題趨向無解,不妨跳出來想想,我們是否只在一種成員的范疇里思考?還可以怎樣發掘其他成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