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爹媽的,誰又沒被擺過呢?至于能不能忍,要看爹媽的修行,沖動是魔鬼,忍一時風平浪靜。
小米已經到了“七八歲狗也嫌”的年紀,越來越能作,與她斗智斗勇,常常被整得胸悶氣短四肢無力,也不知是我收拾她,還是她收拾我。
暑假里,帶小米去和好朋友果果玩。果果天生就是個活潑開朗熱性似火的孩子,大老遠就喊著小~米~姐~姐~飛奔過來。兩個女孩湊到一起,不知道有多開心。
午餐時,果果表示要和小米姐姐坐在一起。小米說:我不想和果果坐,我要和爸爸媽媽坐。雙方家長幾經協調,果果還是強烈要求和小米坐,小米就是不愿挨著果果坐。得,把我和先生架那兒了。
先生苦口婆心軟硬兼施依然勸不動小米,當著大家的面,也不好發作,這要是在家,哼哼……好在,乖巧的果果改變了主意,氣氛得以緩解。你說玩得好好的,怎么說變卦就變卦了,“狗也嫌”的孩子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你們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并~沒~有~
飯后,倆孩子在游樂場玩,果果年紀小些,自然要跟著小米。休息時,小米對果果說:你不要總跟著我,我要自己玩一會。頓時,無數道黑線從我腦門兒劃過。我說:果果喜歡你才和你玩呀。小米皺著眉頭面帶慍色和我對視,我擦,她那股子混勁兒又來了。果果在一旁委屈地說:我想和姐姐一起玩……小米才不會照顧果果的情緒,更不理會我和果媽的尷尬,依然不停地說:我不想她老跟著我……一副你們要是不答應我就沒完沒了的樣子。
我無話可說,實在不知說什么好,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我徹底蒙圈了。
冷靜了一下,我低聲問小米:你是不是想自己獨處一下?小米點點頭。睿智的果媽對果果說:要怎么玩,你和小米姐姐自己商量吧。倆孩子跑到一邊商量去了,很快就高高興興手拉著手回來,報告他們的商議結果:兩個人一起玩一會,再分開玩一會。這個結果不算太差,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好在,果果爸媽都是通情達理之人,我們有著十幾年的交情,彼此看著對方的孩子長大。因孩子而起的尷尬,一笑而過,不會心存芥蒂。但不是和誰都能愉快地解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你家孩子不想和我們玩,我們還不樂意和你們玩呢。這就是考驗爹媽的時候了,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情緒的重要。
孩子鬧別扭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停止他的哭鬧,結束這個別扭。孩子在大人的重壓下雖然會有所收斂,但心結仍在。久而久之,這個心結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化解,一旦爆發情況只會更糟。
當你和孩子劍拔弩張時,請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孩子不善控制情緒,但你可以。仔細深挖原因,與孩子共情:她只是玩累了,想在午餐時得到父母的照顧;她就是想安靜一下,單獨玩一會……我們不也是這樣,希望得到安慰和照顧,渴望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當著外人的面或在公眾場合發作,把熊孩子拿下,看似你贏了,卻對孩子殺傷力巨大。講真,很多時候,我都要控制不住了,覺得心中的怒火噌的一下就沖到頭頂,即使這樣也要忍耐,唉,快要憋出內傷了。
果果曾經說過:“妹妹是用來愛的”。4歲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孩子是用來愛的,不管他們有多熊,多討厭,多頑皮,那必竟是你唯一的孩子。想想你剛擁有他時的那些溫柔和感動,你是不是只希望他健康快樂,別無他求?那么現在,又怎么舍得用冷言冷語去傷害這個孩子?
讓孩子快意人生去吧,心無旁騖,直抒胸意才是真正的他們。而我們,要用溫和的言語去溝通,用柔軟的力量去改變,不要用憤怒的力量去遺憾,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