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同學的女兒來我家和我家倆寶一起玩兒。女兒拿我的手機上QQ,我詐唬她說這么小年紀聊什么QQ,肯定盡聊些沒用的。女兒乜斜地看了我一眼,誤解我在她不注意時偷看她的QQ記錄。同學的女兒也幫忙打氣地說,阿姨跟我媽一樣,我媽明明偷看了我的日記還死不承認。嗯?有這事兒?我搪塞地說:“大人不看小朋友的小秘密,我就不看,大人很忙的,自己的事都顧不過來呢!”。
? ? ? ? 說真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的主張是讓孩子在集體中成長,實行寬松式、說教式的教育,講通大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孩子多讀書,既勵志又長知識,讓思想逐步成熟,學會在感悟和感恩中成長,引導孩子學習、做事做到認真二字,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幫助孩子成長。所以,我不必看孩子的QQ。
? ? ? ? 想想我上學那會兒,家長也沒天天盯著學習以外的事不放,也沒盯著青春的敏感事兒不放,我們不也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中長大了嗎?關鍵是,成長的航向必須正確。
? ? ? ? 聽著孩子們的不滿,讓我很自然地想起高三那年,伴隨我們成長的小紙條,是文科三班成長和記憶的小紙條。
? ? ? ? 高三那年,學習的氛圍變得異常的緊張,沒有刻意地營造,是順其自然地緊張,有些同學發下狠誓就是往死里學,不信考不上個大學。尤其是班里有幾個自稱“山里來的山里娃兒”學得更猛,聽住校的同學傳說,他們幾個山里娃兒特別勵志,每晚輪流學習,倒班學習,就是下晚自習后,他們宿舍的幾個同學定好時間段每人兩小時一班,比如一個同學完成10:00到12:00的自學后,就叫起另一個同學去學完成12:00到2:00的自學,自己去休息,到點后這個同學去休息同時叫起下一個同學完成2:00到4:00的自學,依次類推下下一個同學被叫起后去完成4:00到6:00的自學,他們就是這樣學的,確保每天比其他同學再多學兩小時,因為他們說他們從小在山里上學,英語老師奇缺,底子很薄,英語拉分嚴重,只能通過其他課程惡補才能拉平分數,考上大學。高三本來就蒼白的只剩學習了,學校一切活動與高三無緣,有必要再這樣壓茬嗎?
? ? ? ? 學習的空氣在家長、學校、老師的嚴管嚴抓和幾個另類勤學者的襯托下變得愈發凝滯,上坡路難走可必須得走,高三難,難也要留下青春的味道,成長的足跡。班主任沒完沒了地絮叨每一句要緊的不要緊的話都能與學習掛上鉤,真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更可憎的是,在老師眼里同學們正常的說話交流都似乎是不學無術的表現,或被誤認為是害群之馬,每每在班會上提出點名批評。此種情形之下,班級變得沒有活力,死氣沉沉,唯恐聲高遭人譴。也忘了從哪天開始,文科三班開始流行用文字說話,好多同學都喜歡上了用小紙條交流,同學們之間互遞小紙條,不羞澀,不做作,用流動的小紙條交流,范圍很廣,涉及很多層面,突出多方面的學習知識,譬如用英語寫的警示名言和諺語,歇后語連綴,有現學現譯的英漢互譯賞析,有青春的小煩惱解惑,有成語接龍,有互借筆記的借條,有互相對題對答案的紙條,也有填詞游戲等等,大家在學習之余,已不驚奇于收到幾個小紙條,而是帶著義務和興趣去完成紙條提出的問題,給出或明或暗的答案或啟示,通過同學薪火式傳遞,可以從前傳到后,全班同學都做到了良好的互動,將文科班同學對傳統文化的崇拜體現到了極致,五花八門,各種學科,各種味道的小紙條陪文科三班同學度過了最緊張的高三時光,曾記得那時,好多同學桌子右上角有一個空紙盒用來裝各類紙條,不得不承認語言是蒼白的,有時候話說了就忘了,反倒是紙條上的文字卻是同學們舍不得丟棄的珍寶,雖然都是沒什么特別的作業紙,但留下的是不同的筆跡,和一個個特別而鮮活的個體。老師一直都不知道我們班藏著如此大的秘密,只說文科班的學生變了,變得深沉了。直到有一天老師不小心打翻了一個同學桌上的紙條盒,這才恍然大悟,才發現盒子的玄機所在。老師有幾分羨慕地拾起一張張小紙條裝進盒子,無意間看清的紙條著實感動了老師,我看到老師的眼中分明有亮亮的東西在閃爍。
? ? ? 青春的小紙條為我們排憂、解惑、指點迷津、舒緩疲勞、開動腦筋、傳情達意,讓高三的文科三班不落窠臼,樹立起良好的學風。因為沒有偏離勤學的主旋律,所以我們并沒有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頹廢和失望,而是在互動交流、關心鼓勵、良性競爭的氛圍里帶著自信成長。
? ? ? ? 許多年過去,當我們回憶起高三文科三班的小紙條,依然會在心里偷偷地笑。既青澀又勵志的小紙條讓我們的青春不孤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