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宇宙的終端之一!
這句話我必須再重復一遍,因為它真的很重要。帶著“人是一種終端的思想”的啟示,我們或許要問,宇宙是什么?
我就不羅列哲學史的回答了,讓我們立足互聯網思維去輕叩宇宙之謎。
在我眼中,宇宙就是一臺超級服務器!
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可限量、不可思議的數據就存儲在這一臺服務器上。有了服務器,有了很多的終端,一個“其大無外,其大無內”的亙古未有的互聯網就形成了。以人類的視野觀之,宇宙之大,一般的操作系統恐怕無法支撐這樣的硬件條件。如何去理解宇宙超宏觀的框架下,宇宙操作系統和宇宙硬件的關系將引向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人腦的PC時代!
首先,宇宙也要分下區,譬如,最簡單的C盤、D盤..., 其中有一個區就是我們熟悉的銀河系。而在銀河系里面,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太陽系了
或許,太陽系在這里似乎只是一個文件夾的角色,讓你失望了!
但不管怎么樣,我們先框定一下認識的范圍:太陽系。太陽系是近代科學技術崛起前,我們人類可以借助肉眼觀測的最大范圍。
N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沒有“住多大的房子、買多貴的車子、掙多少票子”的困擾下,為了生存,做了這樣一件事:
觀察大自然!
但如果你腦海中的觀測大自然就是每天坐在那里發呆,面朝大海,看著春暖花開,那么過不來多久大海就會漫過你的軀體,春花在冬季凋零,一切歸于死寂,還談什么文明?!
我們的祖先面對生存的大地,抬頭望天,天上那個大火球有規律的時明時暗,在明暗的轉換間,有了白天和黑夜,有了四季輪回,有了年復一年,這種真切的感受用后來文明的語言描述就是:
天地相應=天地之間,仿佛有一種默契,你來我往,你響我應。天說話,地好像聽懂了!
可見,天地是有交流的,他們之間的語言迥異于我們之間的語言,但無論如何,我們感受到了!如何把握它呢?
感慨祖先的智慧吧,他們發明了一種后世稱為“圭表”的東西:
立在那里的木桿子叫做“表”,它在陽光下的倒影在南北方向上用不同的刻度標明叫做“圭”。圭表已然是一種科學儀器了,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話,我們不難想見,樹木的倒影,人的背影,山峰的陰影..., 種種的光影讓我們豐富的聯想又大膽的揣測:
如果說人是宇宙的終端之一,那么各類樹木呢?各種山石呢?閃爍的星辰呢?這就好比有了IPHONE, 還有IMAC, 有了ITOUCH, 還有IWATCH,我們姑且把能夠承載宇宙一部分信息的東東都叫終端吧!
在種種終端之間,我們透過光影用圭表測量天地之間的對應關系;我們又通過天地對應,進一步去發現了星辰大地、山川花木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消融冰凍、生長枯萎,當把萬物類比成各類終端,顯然,他們之間有一種“同步”關系!還記得ITUNE上的同步功能嗎?我們暫且理解成共享吧,那么,萬物共享了什么才達到同步的功能呢?
我們祖先對這個問題的思索正是從圭表開始的,那圭表在陽光下形成的三角型還相識否?我們換一種說法吧:
表叫做“股”,圭稱為“勾”,那縷陽光就是“弦”。
這就是偉大的勾股定理的誕生處!
那么勾股定理對于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又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呢? 大家知道,PC的誕生是為了計算,從此數理邏輯的鬼斧神工已經重溯這個世界,稱之為信息革命!但與之千絲萬縷又匠心獨運的卻是:
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現代PC的前提下,從勾股定理開始創立的象數邏輯將人腦——這種生物PC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象數邏輯開啟了人腦的PC時代!
運用這種象數邏輯編程的文明已經延續了書本上稱之為“5000”年的文明,但實際上,迄今為止,5萬年都不止,這里涉及“泥河灣遺址”文明的考古和追溯,這里點到而已。
我為什么要著重數理邏輯和象數邏輯的對比?其中關系紛繁復雜,但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有一點就是,無論智能觸摸屏也好,數據的視頻化也罷,互聯網的移動應用也行,大數據云計算的模型算法也可,數據與人交互的界面都形象化了,簡而言之,都“象”化了!難道硅谷的日新月異就是為了回歸數萬年前已然萌芽的人腦的PC時代?
我有理由預言:下一個數據時代的來臨必將以象數邏輯為基點,回歸、演化、發揚、宏大。
對于象數邏輯的解析,敬請期待——
宇宙洪荒——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