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學生大致在十六七歲左右,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這個時期人的生理機能、情感活動、智力活動以及其他精神生活方面都發生著極其顯著的變化。對高中生活感到很新鮮,有自己的新想法,不喜歡受管制,處于叛逆期!
心態分析
1、面對新環境、新老師和新同學,會產生陌生感和不適應。
2、留戀初中的學習生活,對高中的學習和生活不適應。對什么都充滿期待,又容易自卑,很容易沖動,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在新環境中受挫,容易懷舊。
3、憧憬美好的未來,但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估計不足。
4、面對繁重的學業和緊張的生活,有很多不適應。
心理特點
1、 注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點蓋面,比較偏激。
2、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對未來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有時會出現盲目的狂熱和急躁,以及不記后果的沖動。
3、 自我意識增強,希望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評價也比初中充實和客觀,但有時會自尊心過強,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會轉化為自卑。
4、 交友熱情高,重視同伴之間的友誼,渴望生活在一個溫暖與和諧的集體中,迫切需要參加不同類型的集體活動,但少數同學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不強。
因而在他們身上出現了所謂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這些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認識上的偏激。
? ? 青少年與兒童相比認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看問題尖銳、新穎。但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往往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偏激性。當父母批評他時,完全置父母的良好愿望而不顧,一味計較父母的態度和方法。這種偏激性是由他們的思維特點所決定的。他們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抽象性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思維尖銳而不周密、新穎而又膚淺的特點。由于思維的這些特點,導致他們頭腦中常常出現一些“歪理”,并且十分執拗。
2.情感的沖動性。
? ?高中生的情緒、情感具有明顯的沖動性。表現在行為上,容易激動、感情用事。比如,他們有時會為一件小事大動肝火,有時甚至出現成人難以理解的荒唐行為。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性腺開始劇烈活動,此時,中樞神經系統中主管性腺活動和主管情緒的皮下中樞的活動力量過猛,致使大腦皮層對其控制的力量減弱,這樣必然出現情緒脫離理智控制的現象,再加上他們的意志力發展相對不足,所以就很容易沖動,做錯事。
3.獨立意識的發展。
? ? 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惟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其獨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強,對成年人的信任程度有了變化,成年人在他們心中的威信開始動搖。
4.心理的閉鎖性。
? ? 由于既成熟又不成熟的發展特點導致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反抗與屈從的矛盾、閉鎖性與求諒解的矛盾、需要與滿足的矛盾等。這些矛盾使得他們的內心常常充滿痛苦、煩惱,又不愿向周圍的長者傾訴。其內心世界逐漸復雜,有人稱之為“心理斷乳期”,如果教育不得法,我們是很難了解他們,接近他們的。
? ? 由于以上心理發展的特點,因而這時期的孩子,無論對父母還是對教師來講都進入了一個教育的困難期。作為老師,我們應如何面對呢?
? ?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并且尊重與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既能看到他們想獨立和趨向成熟的一面,又能看到他們還有沖動性、逆反等不太成熟、需要嚴格要求和恰當指導的一面。其次,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許多老師往往把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仍然當成小學生,仍是管得多,尊重得少,采取強迫教育,為此常常遭到青少年的反抗。老師必須主動改變不平等的舊關系,及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關系,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于強迫的民主氣氛中,青少年才有可能信賴老師,把老師的合理要求變為自己的內部需要。因此這就要求老師要善于創造課堂上下的民主氣氛,不濫用老師權力,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孩子交往。比如,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不要以長者的身份去審問和指責,而應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體諒他、耐心傾聽他的述說,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民主教育中,不僅老師可以嚴格要求孩子,可以批評孩子,而且孩子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和權利,孩子也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
? ? 因此老師在批評子女時應做到:不能在眾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批評他;不能頻繁批評;批評時,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不能簡單地訓斥;批評不能不公正、不能不符合實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批評的藝術就在于既不傷害孩子,又能使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感到難過和內疚,進而從內心萌發改正錯誤的愿望。
? ? ?最后,對青少年的教育多用疏導法、少用強制法。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疏導和強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應當多用疏導法,少用強制法。一方面,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多說些鼓勵的話,同時善于借用暗示法達到教育的目的。即在沒有對抗情緒的前提下,用含而不露的手段,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進而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另一方面,對于家長來說,應該設身處地想孩子所想,盡量滿足孩子正當的合理的需要尤其是精神的需要。比如他們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聽音樂欣賞藝術作品,需要與同伴交往等等,對于這些正當的合理的需要,盡力給予滿足。同時做父母的若能承認自己的過錯,那么孩子往往會變得通情達理。
? ? 大多數高一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是很朦朧的,他們不太了解高中學習是怎樣的,自己特長的科目是什么,對于未來的職業定位也不清楚。因此在心理層面對自己的目標更加明晰,更好地了解優勢和欠缺所在很有必要。初高中學生學習要求的差異也應當注意,初中主要以記憶為主還有一部分理解的內容,而高中主要是理解加少量記憶。學習要求改變了,學習方法也要改變,不能只滿足于按老師的要求來學習,應該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