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我們開始之前,先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你的標簽是什么?你有幾個標簽?如果你能毫不費力地給自己貼幾個標簽,這說明你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之,說明你還需要認真挖掘和打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有人說,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能吃苦,好學,堅持不懈。這些是核心競爭力嗎?不是。這些本質上是一種品質。具備以上品質的人有很多,但是不一定有結果。核心競爭力是實實在在能拿得出來,能解決某方面問題的能力。比如,如果你是創(chuàng)業(yè)者,你有豐富的行業(yè)資源,出色的領導力;如果你是一名職場干將,你能做一手漂亮的PPT, 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如果你是一名碼農,你熟練掌握各類編程及開發(fā)語言 ;而我作為一位PR人士,從策略思考、行業(yè)洞察、項目管理到流利的英語,等等,都可以成為我的核心競爭力。
那么,如何找到并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呢?
參考能力矩陣圖,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擅長和喜歡與否兩個標準,將人的能力分為了四個區(qū)間:
1. 優(yōu)勢區(qū):擅長并喜歡
2.儲存區(qū):擅長但不喜歡
3.潛能區(qū):喜歡但不擅長
4.盲區(qū): ? 不喜歡也不擅長
也就是說,優(yōu)勢區(qū)的能力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是,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這個區(qū)域內的能力可能是天女散花式的,分散在不同的角落,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來匹配。
拿自己舉例子,我喜歡并擅長的,有協(xié)調、溝通、英語、寫作、演講、跳舞、唱歌、朗誦、旅行甚至打扮(臭美),等等,但這些并不能全部成為我的核心競爭力。我的本職工作是市場公關,服務500強,因此,匹配崗位需求,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協(xié)調與溝通、策略思考、寫作與英語、媒體資源等,唱歌跳舞與旅行等就不能構成我的核心競爭力。
各位管理者、律師、職場人士、自由職業(yè)者甚至創(chuàng)業(yè)者,對照圖表,你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
打磨核心競爭力,讓長板更長
找到了核心競爭力,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就要不斷打磨,讓長板更長,這樣就保證了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通過我的實踐總結,有兩個方法來加強長板:
1. 刻意練習。每天/每周都拿出固定的時間,全神貫注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踐行于日常工作中。這里的兩個關鍵詞是:每天固定的時間與全神貫注。我們對1萬小時理論并不陌生,但日常中慣見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做了幾年幾十年,依然碌碌無為的人,時間雖然保證了,問題在于沒有找到通往自己職業(yè)目標的重要的一件事,并持續(xù)、專注地打磨核心能力。
2.向他人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有敏銳的眼光,謙虛的態(tài)度。生活中、工作中,處處都有可以學習的人和事,他不見得一定是老板、領導或者成功人士,只要我們肯低下驕傲的頭顱,你會發(fā)現,生活中處處皆學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mn愈在《師說》中所言的“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也是這個道理。甚至,李笑來老師提出,通過學習別人失敗的教訓和經驗,是進步最快的方法。可見,失敗者也許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相當于別人投入了時間和精力替我們試錯,這是多么寶貴的經歷。
另外,大家可能要問,那么優(yōu)勢區(qū)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答案當然是 No. ?除了我們不喜歡又不擅長的盲區(qū)外,還有喜歡但不擅長的潛能區(qū),與不喜歡但擅長的存儲區(qū)。那么,潛能區(qū)與存儲區(qū)會轉化成優(yōu)勢區(qū)嗎?如何轉化呢?
舉個例子,我喜歡的跳舞與演講,一開始并不擅長,也就是在潛能區(qū)內(左下,第三象限),但是因為有興趣,就伺機尋找有可能提升的機會,于是我就加入了舞蹈工作室與演講訓練營,假以時日,就變成了我的優(yōu)勢區(qū)。因此,通過接納投入與刻意學習,潛能區(qū)就會轉化成優(yōu)勢區(qū)。
右上的存儲區(qū)的概念很有趣,我的第一感覺是擅長的內容一般都會喜歡的,盡管逆命題不一定成立。后來通過咨詢,確實存在大量存儲區(qū)。比如很多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很多年,相比不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人,他一定是擅長此工作的。例如,我認識一個碼農姑娘,很擅長編碼,但她并不喜歡;比如,舉重運動員很擅長舉重,但退役后大多數人絕不會從事舉重的;再有,我們公司的秘書很擅長整理文檔,但她說討厭天天對著一堆文檔,不一而足。擅長但不喜歡的,很難轉化成喜歡,那怎么辦呢?新精英能力矩陣圖中給出的建議是重新定位,組合使用。比如,你換了另外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個能力就可以成為你的加分項,在你不期待中給你帶來“意外好運”。
多維聯(lián)動活出多維人生
我們可以圍繞核心競爭力,找到不同的職業(yè)角色,體驗不同領域的精彩。
拿自己舉例,持續(xù)在公關老本行發(fā)力,發(fā)揮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我通過投入學習,補足短板,加大學習與工作密度,因此得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快速的晉升。我服務的客戶跨互聯(lián)網、科技、快消、體育與旅行行業(yè),有世界500強也有新興科技公司,得以學習不同行業(yè)、不同公司的實踐、知識與方法論。這并不是終點,不安分的我又跟自己的小伙伴做了一家小公關公司,把自己逼到那個位置上,不做也得做,于是,也慢慢在經歷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苦和難,成就與快樂同時在交替。
在我的優(yōu)勢區(qū)中,有誦讀與英文,我畢業(yè)的傳媒大學是播音人才輩出的地方,雖然我不是播音系畢業(yè),但有幸聽了播音主持界師兄師姐大牛們的分享,所以一直對主持抱有濃厚的興趣。我一直沒有死心,私下里,自己讀詩、錄詩;早上朗讀英語并錄音上傳至喜馬拉雅;也會為客戶的會議、晚宴等,客串下雙語主持之類,再加上我經常與團隊一起去競標講演,所以,慢慢也有了些基礎。直至今年,接到了第一場報酬不菲的雙語主持的活動,也算是正式開始了第二重身份。這應了那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說來也巧,今年下半年機緣巧合地加入了堅持星球的雙語演講訓練營,認識了龍兄、羅藝律師等同樣喜愛演講并小有建樹的一幫人,于是,我們又抱團一起努力,打算在培訓師的領域深潛下去,將其作為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其實,不論是主持還是培訓師,都是以演講與內容為基礎的衍生,同屬于一個大的領域,所以主持人與培訓師都是我的第二個維度。
而關于舞蹈老師,是因為從小就喜歡跳舞、唱歌,于是剛一畢業(yè),就踏入了了舞蹈和健身的世界,迄今從未停止。跳舞方面,等慢慢有了些感覺,就從健身房到舞蹈工作室,到跟隨老師單獨受訓,有了更深的體會,因為知道“教是更好地學”,于是,有一陣子的閑暇時間,也教人跳跳肚皮舞,現在也在學習其他的舞蹈,只要不出差,即使最忙的時候,每周周末我都會去舞會練舞;而當有表演的機會時,我會努力抓住,目的就是不僅要享受,還要專業(yè)。健身方面,則一直跟著教練訓練,忙瘋的時候,規(guī)定自己一周在家或酒店做三次訓練,我在這方面的座右銘是“看身材,知修養(yǎng)”。當然,現在我還在持續(xù)的學習當中,但是舞蹈與健身已然成為我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