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持強者則死,勇于守弱者則活。這兩種選擇,前者有害,后者有利。這是天“道”之好惡所決定的,誰能知道其中的緣故呢?所以,有“道”之人對個人的選擇是謹慎的。自然的大“道”是不去爭斗而勝利,不去說教而有人響應,不去召喚而自來,坦然而善于謀劃。天網廣大,看似稀疏不密,卻從不會遺漏。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勇”,不是勇敢的意思,而是堅持,堅守的意思。“敢”就是自我逞強的意思,包括爭強,爭權,爭名,爭利,爭先等行為。“勇于敢”就是堅持與世相爭的行為方式,“殺”就是死亡。因為按照自然規律,事物發展到頂峰時期,都會走向衰敗和死亡。比如,太陽到了中午之后,就會走向日落,月亮在十五之后,就會日漸虧損,人到中年之后,就會走向衰亡。“勇于敢”就是爭著提前走向死亡。“勇于不敢”就是不爭名,不爭先,堅持清靜無為的行為方式,因為不爭,也就沒有人和他爭,因而,在他的生命中也不會有爭名奪利,當然也不會有血光之災了,他獲“德”了生命的自然。這就是“活”。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所”是指“道”的居所,“道”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無愛無恨,無知天欲,因而也不會有任何爭競,沒有爭競,就不會有奴役和壓榨,更不會有戰爭,所有的人都可保有生命的自然。“惡”是指背“道”而馳的行為,是指那些爭名逐利,恃強凌弱,暴力強迫等等行為,他們所“德”到的,要么是終身被名利所困,苦不堪言,要么是在各種爭斗中,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天之道,不爭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不爭”就是無為,對于國家而言就是無為而治,國家不與他國爭強,不與民爭利,反而能贏得他國的尊重和民眾的擁戴,這就是“善勝”。

還有一種解釋應該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因為“道”中沒有是非好壞,善惡美丑等概念,所以,也就不會產生爭斗,既然沒有爭斗,又何來勝敗呢?“不言”是指不說教,不說教就是不教民眾分辨是非好壞,這樣,民眾就會回到無知無欲的狀態,當然是最好的響應。“不召”是指不命令,不強迫民眾為自己服務,民眾自然可以獲得自由自在的活,這就是“自來”,“繟然”就是無知無欲的狀態,所有的人都過著自然而真實的生活,又何需謀劃呢?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就是指自然的大“道”,“網”有實有虛,方能有網之用。“道”無形無狀,無色無味,就是“無”,而“德”是“道”的體現,就是“有”,也就是說“道”與“德”共同構成了“天網”,故而它是密不透風的,當然不可能有所遺漏,遵“道”而行的人,自然可以自生自長,頤養天年,背“道”而馳的人,自然也會被名利所累,苦不堪言,直至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