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發現,擅長的東西強大莫過于童子功,因為小時候心思單純,刻意訓練,落得個功底扎實,又歷經的時日比較多,所以半路出家的功夫難以相比。沒人覺得自己不擅長拿筷子吃飯吧,這可是我們后天學的,不是天生的。對一些沒有童子功的技能,成人后,獲得起來比較難,就開始質疑自己。
有一些人不擅長言語表達,就歸結為天生嘴笨,這可真冤枉了我們的嘴巴。對于天生的還是后天的,我一貫堅持,不管“天生”這件事是真是假,“天生的”歸“天生的”,“后天的”歸“后天的”,兩條道,甭考慮“天生的”不“天生的”,只管把“后天的”負責好。
成人后,不擅長言語表達困擾著我們,演講、作報告、會議講話、面試、辯論等等,因為我們那寶貴的學校教育時期,大部分時間和訓練給了書面表達,因為考試是筆試啊,所以除了日常講話,這是不得不做的事外,很少專門訓練言語表達。應試教育的結果導致,除了應試需要的技能外,其他生活中很重要的技能,需要我們自我學習和訓練。
書面表達與言語表達比較,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可作增加、刪除、調整等修改,讓其看起來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而言語表達就是隨口說出來那個樣子,所以更有難度。
擅長言語表達,首先要腦子里有足夠的貨,腦子空,當然會沒得說,東拼西湊,言之無物,這需要加強觀察、閱讀和積累,多進行知識輸入,增加知識儲備量。
可有的人會有這種感覺,腦子里有貨就是說不出來,其實,只是貌似有貨,并沒有多少真正的實貨,有那么點知識,但不多,不夠全面,不夠清晰,也不夠深刻。舉個簡單的敘述性質的事例,如鄰居家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你只知道鄰居家媳婦生了二胎,是個大胖小子,不清楚什么時間生的,難產還是順產,有了孫子的婆婆是什么心情,無法做到象這樣敘述:昨天晚上九點,鄰居家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剖腹產,第一胎是女兒,這是第二胎,重男輕女的婆婆有了孫子后特別高興,伺候媳婦伺候的也上心了。
難的是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做到流暢、條理、有邏輯的表達出來。知識儲備在大腦里,經過思維加工過程,經由嘴巴,表達出來。
很關鍵的是,要熟悉,非常熟悉,話就在嘴邊,象上面那個敘述事例,只要信息點全了,我們都能流暢表達出來,因為那是我們熟悉的生活語言內容,如果讓我們講述一些政治理論或業務知識,就難了,所以要反復思考、運用,讓自己熟悉。
再就是,在知識的吸收、輸入上,要有意識的清晰、記憶牢固、并且經過邏輯加工后存放,不要雜亂,盡量進行深度思考,消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并能夠和其他知識建立深度鏈接,總之,不能讓知識模糊、散亂地存在,在自己那里的感覺是僅知道有那么回事,但不是很清晰,記憶也不深,使用它時,調動不出來。這是不行的,這樣的結果,口頭表達出來,就是磕磕絆絆,反來復去繞。
還有,在生活中多觀察、領悟,刻意訓練對知識的分析、思考,結成自己的知識果子。并經常用一氣呵成的方式寫作,最后再修改、檢驗條理和邏輯。最后,用有聲語言訓練自己系統成篇的表達,注意平時刻意減少那些隨意、胡亂的表達,天長日久,流暢、邏輯、條理、有深度的表達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