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1]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4]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5]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6]?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7]光不度,魚龍[8]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9]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1]張若虛:揚州人士,唐朝詩人,早年曾經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杰”。曾經擔任過兗州兵曹。其詩作基本全部佚失,僅存兩首流傳至今,其中之一便是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2]甸:原指郊外的荒野,這里指江邊的原野。
[3]霰:原指雪粒,這里指月光下的花朵。
[4]汀:河邊的沙地。
[5]青楓浦:地名,在今湖南省瀏陽縣。這里用來代指遙遠的河岸。
[6]扁舟子:指那種浪跡江湖的游子。
[7]鴻雁長飛:暗含“雁足傳書”的典故。比喻身處兩地的人之間的相思之情。
[8]魚龍:暗含“魚傳尺素”的典故。也是比喻身處兩地的人之間的相思之情。
[9]碣石瀟湘:泛指北方與南方。碣石,山名,在北方,出自曹操《短歌行》;瀟湘,分別指瀟水與湘水,都在南方。
賞析
作者用長篇歌行的體式,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月夜春江圖,并在描述景色的同時抒發了對遠方友人的相思之情。
本詩主要分兩部分。
前十六句為第一部分,開篇作者便制造出了一種壯麗場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接下來主要描繪了江面上月亮逐漸上升的景象,并同時抒發人生短暫,江水、月亮永恒的感慨,非常具有哲理性。
下半部分中作者描繪了月亮傾斜并最終落下的過程和所感。這一部分中作者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是以景抒情,抒情是重點;而這一部分作者注重抒情入景,將感情都融入到景色中,以描繪景色為主。雖然都是將情與景融合到一起,但是還是有微妙的差別。
就題材而言,以景抒情,闡發相思之情并不新鮮。但是本篇的過人之處在于不僅僅抒發個人的相思之情,更是上升到了人生和宇宙的高度,發出了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感慨。不愧享有如此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