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推敲》的同課異構

今天上午,我們建剛班上了《推敲》的同課異構課,現在來一個回頭看,總結一下兩課的共同點,異構處,供自己更好地學習,反思。

我總結了以下共同點:

一、指向基礎

閱讀課最基礎的是讀準字音,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把這個難點指向了“吟哦”。王老師用范讀,領讀的方式,突破了這個難點。管老師用播放音頻的方式,呈現了什么是真正的“吟哦”!概括課文又是一個基礎訓練,兩位老師都從故事入手,緊抓“作詩”、“推敲”兩段,讓學生了解故事,概括課文。

二、指向寫作

王老師也是教學的民間高手,他把指向寫作的指導點,定位在了賈島的動作、心理描,韓愈的語言描寫上。并進一步通過改編課文,讓學生比較如果前面有語言描寫,后面再加上語言描寫行不行。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寫文章不能重復、啰嗦!

管老師指向寫作的指導點,定位在了轉述的訓練中。由一句話到一段話,讓同學們在讀中,說中鞏固轉述的練習。然后讓學生試著把轉述的話放到課文中,讓同學們體會文章長了不少,但卻一點用都沒有,反而更啰嗦了,得出了:寫作文不能盲目求多求長的結論。

三、指向拓展

王老師在課文的基礎上,拓展了王安石推敲“春”字的故事。又結合課文讓學生推敲“拜訪”和“訪問”、“寧靜”和“安靜”。

管老師拓展了很多著名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故事,他們留傳下來的經典詩詞。

不同我也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形式不同

從課堂的呈現看,王老師的課有點沉悶,而管老師的課則小手高興,小眼發亮,小臉通紅。例如老師再給同學們演示“推”和“敲”哪個說起來更響亮時,他運用了做動作,比聲音等多種形式。這時的課堂好像是一個舞臺,這時的管老師則更像一個搞怪的小丑。可見管老師的課,更親近兒童,更適合兒童的特點,更好玩,更有趣。

二、側重不同

王老師的課有點拘謹,照顧得點太多。而管老師的課則直入重點,在讀懂,讀透的基礎上,巧妙切入,進行寫作點的引導入滲透。顯得更簡潔明了,游刃有余。

三、效果不同

一節課下來,我們的感受是管老師教了學生很多,但回顧總結時,他們卻都學會,記住了,課堂十分高效。王老師也做了回顧總結,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明顯不如管老師好。

感悟:

聽了管老師指向寫作的閱讀課,明白了不管是什么樣的語文課,讀是第一位的。只有讀通,讀懂,讀透才可能指向寫作,或指向其它。

一節課要驅繁從簡,目標明確。越是這樣越能提綱挈領,重點突出。正如管老師說,有時候少就是多。大道至簡,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