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一沙一世界
? ? ? ? ? ? ? ? ? ? ? ? ? ?一花一天堂
? ? ? ? ? ? ? ? ? ? ? ? ? ? 雙手握無限
? ? ? ? ? ? ? ? ? ? ? ? ? ? 剎那是永恒
這周看BBC紀錄片《Samsara》(輪回),又看到了震撼的壇城沙畫創作,從細沙匯聚-繁華初現-絢爛綻放-回歸本初-流向四方,過程有多艱辛,結果有多絢爛,毀滅就有多心驚。
但不像幾年前初見,只有感官的觸動,這一次更多了震撼和沉思,縈繞心間。
世界的本源和起初,是為空;世間的繁華和絢爛,是一瞬;世間萬物的歸宿,仍是空。一切不過一掬細沙。
那么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假如一切的創造,最終都是為了毀滅?
營營眾生,營營一生,終日奔波,嘔心瀝血,如同鑄造這壇城,沙上作畫,又是為了得到什么呢?而短暫歡喜,一場幻滅過后,又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假如什么都沒有留下,那做與不做,區別又在哪里呢?
帶著這樣的苦惱和疑問,翻看了很多的解釋。
有說,其實構建壇城的神圣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高深的修行。繪制壇城沙畫耗時極長,要求極高,繪畫者的修行階位要求也很高,需經過大量特殊的訓練,繪畫者之間要密切配合,尤其需要具有極強的意志力,專注力和耐力,心無外物,否則稍有差錯,就得一切重來。而在構建過程中,其實修行者在不斷吸取能量,意念中的壇城也越發堅固。我們只看到了外在的毀滅與虛空,卻沒看到內在的升華與圓滿。
有說,壇城沙畫繪就了修行者們心中的莊嚴佛國,具有很強的加持力與愿力,包含了密宗的核心理念在內,而喇嘛制作的動機與完美程度,攸關觀看者是否能從中獲得最大加持。相傳制作沙壇城者及施主因此所累積的功德與凈除的惡業,其數量就等于制作所用的沙數。又由壇城本身的威神力,會使觀看者單因看到,就累積很大功德。倘若更以強烈的信心與清靜的動機來看,將獲得未來成就該本尊凈土的種子,并且證得其種種功德。
有說,佛之事業始於一無所有,而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沙壇城以手輕拂即歸空,最能呼應"無常、幻化、不執著、空性"的佛法本質。從漫長的付出和堅持,到短暫的收獲,到毫不猶豫的“毀滅”,再到最后空無一物的坦然。分解壇城代表的意義是不要執取,因眾生皆有強烈自性執之煩惱,分解壇城就是為了對治這種執著。一切生命形態,本來就是如此變化不斷,分解壇城正是保留壇城的最好辦法。
諸如此類,倒也似有所悟,收獲頗多,或許是得了“福澤”和“加持”。
原來,我們每個人,即使不是信徒,依然可以走在“心壇城”修行之路,不為目的,因為終將毀滅,過程,才是目的。在修行中專注意念,磨練意志,積累能量,強大內心,最終所得到的,是無法奪走的財富,也將在修行中不斷被加持和增值。
被警醒,觀得那繁華背后的脆弱,打破心中的執念和貪嗔癡。萬事變幻無常,一刻不停,都是虛空。遇事想看點,看淡點,生命這個過程,始于一無所有,付出,經營,綻放,毀滅,不過一捧沙,終將回歸本初。
然而,仍要更加積極去生活,既然只有這一生。肉體終會毀滅,精神卻能傳承。要想一想,我們到底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么。壇城沙畫的展示和流放,也是為了加持和福澤眾生。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這座壇城的構建者、修行者、旁觀者、被加持者,也可以是加持者。一切都是選擇。
最后,仍用首小詩來結束,愿你此生無憾,修得圓滿。
? ? ? ? ? ? ? ? ?你在念著天邊那座花園
? ? ? ? ? ? ? ? ? ? 我愿笑對眼前的蓮
? ? ? ? ? ? ? ? 得與失都有祝福隱藏的臉
? ? ? ? ? ? ? ? ?你還在等待永恒的容顏
? ? ? ? ? ? ? ? ?我愿在每個平凡剎那間
? ? ? ? ? ? ? ? ? ? ? ? ? ? ?握住無限
擴展閱讀: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種最獨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藝術。每逢大型法事活動,寺院中的喇嘛們用數百萬計的沙粒描繪出奇異的佛國世界,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日乃至數月, 但是,喇嘛們嘔心瀝血、極盡辛苦之能事創作出的美麗立體畫卷,并沒有用來向世人炫耀它的華美。用沙子描繪的世界,會被毫不猶豫地掃掉,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細沙將被裝入瓶中,傾倒入河流中。
這就是壇城沙畫,在藏語中叫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羅”。繁華世界,不過一掬細沙。從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親自教導弟子制作沙壇城開始,這門精致絕倫的宗教藝術,就歷代相承毫無間斷。在十一世紀,由印度北傳到西藏,保存至今。
壇城的制作方式有許多種,可透過平面或立體形式表現,手繪、銅鑄、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壇城構圖井然有序,方圓相間,幾何結構精密,儼然世界的縮影。色彩則絢爛繽紛,光華奪目,深具特殊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