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武漢將近三年的時間,一直對武漢沒有多少好感,估計以后對武漢的好感也不會增加太多。對于一個習慣了杭州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環境的人來說,武漢是不太可能讓人滿意的。不過,無論如何,在時間的作用下,我對武漢的印象是越來越深了,也越來越熟悉這里。雖然我對武漢的印象很難改變了,但多去了解一下這個地方也不失為一件好事。由于一直在嘗試各種工作,地點也變來變去,最終我對武漢的熟悉程度甚至超過了久居武漢多年的夫人。就是在這種心理之下,我讀到了小說《萬箭穿心》。
一開始了解到這個故事,還是因為同名電影,雖然沒有完整地看完整部電影,但通過一些人的推薦,我還是了解了其中的一些情節的。可能是因為自己生活于武漢吧,想著多多少少要了解一下其中的文學,反正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想到了這部電影,繼而想到要先讀原著再看電影。再說,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了三年的人,我也多少了解到了這所城市的生態,也想看看文學作品里的武漢。在一種極為復雜的心情之下,我看完了整本書。?
這本書不算厚,加上語言比較平時,讀起來很順,一兩天的時間就讀完了。情節算不得跌宕起伏,但也足夠吸引人,說是欲罷不能倒也不夸張。里面提到的各個地名倒是很熟悉,這就是讀本土文學的好處,說哪兒都有印象,總不至于要憑空想象太多。記得看過《長恨歌》之后,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詩》,讀過《萬箭穿心》,我也想著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在陳述著一個武漢女人的歷程,這個女人的故事很難用“史詩”來形容。我也想不出應該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只是覺得相對于上海,武漢的女人似乎更能代表更廣大的中國土地上生活著的婦女,她們的無奈、心酸與堅韌。
李寶莉年輕時也是風華正茂的,丈夫馬學武曾經瘋狂地追求過她,寫過很多情書。但結婚之后,日子平淡起來,各種矛盾也就開始出現了。李寶莉有著武漢人特有的潑辣與蠻橫,從縣城來的馬學武處處受氣,雖說在工廠里是個干部,在家基本沒什么地位。兒子馬小寶把什么都看在眼里,他知道爸爸的委屈,從小就知道媽媽在壓榨爸爸。
在搬入新房的當天晚上,李寶莉興奮當頭,馬學武就提出了離婚,想必他也是受夠了妻子的蠻橫。李寶莉當然不愿意,糾纏不清。馬學武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跟工廠的打字員好上了。一次偷情,被跟蹤而來李寶莉發現了,她沒有抓奸,而是選擇報警,說有人嫖娼。結果可想而知,馬學武身敗名裂,在工廠不僅不能提干,而且沒了任何尊嚴。萬念俱灰的馬學武最終在長江二橋跳江自殺。
丈夫死后,李寶莉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只不過,兒子始終都認為是李寶莉害死了爸爸。此后的多少年里,馬小寶一直都由爺爺奶奶撫養,李寶莉給他們掙生活費。沒什么本事的李寶莉只能在漢正街做起了“扁擔”,幾十年風風雨雨,一直用最大的力氣來支撐起這個家來。她心里明白,這樣的下場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她幾乎耗盡了自己的所有力氣,去償還她欠下的債。
后來,她發現,無論如何她都沒辦法感動自己的公公婆婆,而且兒子始終沒能原諒她。而且,他們之間有著讓人惱火的仇恨。公婆從來不會給李寶莉好臉色,兒子由他們帶,自然也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個好人。一次,李寶莉問兒子,為什么那么恨媽媽,兒子說,一開始他還以為是爸爸的錯,后來他找到了那個打字員,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倘若沒有李寶莉的那通電話,爸爸可能就不會死了。馬小寶恨李寶莉恨了一輩子,大學畢業后在東湖附近買了房子,讓爺爺奶奶住進來,卻不讓自己的媽住進來。故事的最后,李寶莉面對著這樣的一個家,無可奈何,卻又不得不鼓起勇氣,面對生活。
“萬箭穿心”一開始是作為一個風水術語被人提起的,李寶莉家買好的新房,位于路口位置,好幾個方向的車都匯聚到這個點上,所以有人說這個房子并不吉利,本書也利用這個梗來暗示李寶莉的命運,暗示著一個人在世上永遠都無法逃避而又無從面對的苦難。李寶莉曾經萬分珍視她的這所房子,但這所房子的所有權在兒子那里,兒子最終要賣掉它來買東湖邊上的別墅,而且不給李寶莉住。那一刻,萬箭穿心的不是這所房子,而是這所房子的曾經的“主人”。
我對其他地方的人缺乏足夠的了解,不知道李寶莉的性格是武漢獨有的,還是全國各地都是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再強烈地感受到李寶莉身上所散發著的武漢人的特征,至少是我所認為所觀察到的。一個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個人的命運,而一所城市的氣質也影響著這個城市的形象。武漢人有著一種橫沖直撞的自信,攤上了事兒也不怕,自信可以扛得住,哪怕要附上生命的代價。
書看完已經是幾個月之前的事情了,電影我還是沒看。這里面有著我很深的對武漢的偏見,讓我對一部講述武漢的電影提不起太多的興趣。就像看這本書,我是硬著頭皮看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想看看武漢本土作家是怎么寫這所城市的。沉下心來閱讀完畢之后,我發現還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也許,也是時候去看下電影了,想必不會讓我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