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這個話題,主要是源于自己的一個心理歷程,剛有仔仔的那會,作為新手媽媽難免驚慌失措,別看仔媽現在在這侃侃而談,仔媽也曾經是連孩子都不會抱的“菜鳥”,孩子拉屎只會喊“媽!孩子拉屎拉!”的沒用媽媽。
仔仔出生的時候,由于預產期提前了(整整提前了16天,不得不說,仔仔你太想見到你娘親了),由于當時娘家媽媽還沒趕過來,就婆家媽媽在,和所有的新手媽媽一樣,所有的育兒知識都僅限于書本,最初的時候我們都會聽長輩的,畢竟她們帶大了好幾個孩子不是嗎,結果,有了以下結果:
穿的、包的過多,導致孩子長眼屎,最嚴重的時候孩子早上醒來根本睜不開眼。需要大人用棉簽沾著溫水幫他把眼屎清理掉,他才能把眼睛睜開。
肚臍用帶子勒的過緊,血伽把肚臍周圍皮膚磨壞,滲出血水。當時那個害怕啊,因為出院的時候,醫生有給過一瓶藥,是往未愈合好的肚臍上噴的藥,該藥說明書要上說,肚臍感染最嚴重的后果是導致新生兒死亡。
奶粉儲備不足,中間換奶粉導致消化不良。
媽媽們遇到以上的任何一項都會有想死的心吧。更何況坐月子的媽媽在生理、心理和激素的作用下特別脆弱。關鍵的關鍵是娘家親媽媽還沒駕到,我感覺到特別無助,我對育兒一無所知,算不上一無所知,但是我只有理論。我感覺到我就是在暗夜里走,看不見路,看不到光,不知道這樣的黑夜什么時候才能結束,一看見仔仔那瘦瘦跟麻秸桿似的小腿,瘦白瘦白跟雞爪子似的手指,我的眼淚就會止不住的流下來,夜里都總要醒幾次,聽聽看看仔仔還在呼吸嗎?(哦,我的天啊!新手媽媽的世界永遠是這么誠惶誠恐、不堪一擊)
這種情況直到我給我的一個大學好朋友打了一個電話才有了改觀,我對她訴說了我新媽媽的種種,她耐心的聽著,但是在最后,她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她說:“自己的孩子不能指望上別人,主要還是靠自己。”是啊,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怎么能把養育孩子的重任加之于長輩。
后來,倆媽都來了,因為有之前的孩子長眼屎和肚臍出血的事,婆婆很自然的去搞后勤工作了,主要是買菜、做飯、洗衣服。娘家媽媽主要白天帶孩子,晚上我跟孩子爸爸自己帶,到合作的比較和諧,但是還是在育兒上有很多差異。我稍微舉幾個例子:
關于穿衣服的多少:
婆家媽媽:小孩子就算六月出生也要穿棉衣的
娘家媽媽:不要穿太多,孩子要帶涼一點,否則會生病。
關于要不要給孩子捆腿:
婆家媽媽:小孩子要捆腿,否則腿會彎
娘家媽媽:堅決不捆,理由是生養四個孩子,就老大捆了(奶奶當年堅持的),結果就老大腿不直
關于房間要不要通風
娘家媽媽:少通風,孩子吹風易生病
婆家媽媽:房間最好要通通風,否則孩子容易生病
……
我這倆媽可是同一代人,同一年出生的,生長環境也差不多,基本上是農村長大的家庭主婦,為啥差異如此之大?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有一天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是她們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原因。婆婆是皖西山區的,山區的天是比較涼的,所以婆婆強調保暖。媽媽是北方人,冬天的話,房間里會有取暖設備,所以,媽媽強調不要把孩子給熱壞了。她們都沒錯,問題是現在是在上海,所以她們的經驗都不足取,都不能完全相信。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在育兒上,“盡信書不如無書”。這里的書不僅僅包括我們平時看的育兒的書本,還包括長輩的經驗啊,媽媽們的分享啊,好心人的提醒等等。
有些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吧,那么我們洗洗睡吧,還看你的文章干嘛呢?等等,學習當然是要學習的,關鍵在于學什么?(仔媽,那還等什么,我看了這么多就等你這點干貨了。)
我們要在兩個基礎上去學習,否則我們會在浩如煙海的學習內容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每個孩子都獨特的,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就像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也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道理我不用多說了吧!
孩子越小,孩子之間的發展差異越大。這是什么意思,就是別人家的孩子4個月就出牙了,你家的要到9個月才在你盼星星盼月亮的期盼中“小荷才樓尖尖角”;人家的孩子一歲半能講故事了,你家孩子還只會喊爸爸、媽媽。
看見了吧,我們必須要學習,只有學習了,我們才能了解孩子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特點,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情況。
學習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反思我們自己的成長環境與我們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關系,我們才能夠跳出我們的成長局限,不去無意識的讓我們的孩子去重復我們的成長過程。
最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爸爸媽媽要能扛得住外界的壓力,治得了自己的內在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