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就是“無用”

01

朋友“三段”論

一個自稱是“中二少女”00后小朋友問我:大叔,到底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朋友?

這個問題著實難住了我。我想了很久,回了她幾行字:大概就是看透他的好與壞,毫不掩飾對他的厭惡和喜愛,讓你不舍離去的那個人。

預計她沒聽懂,我也沒再解釋。本來這種和年齡經歷密切相關的世界觀,對他們來說還是一種似懂非懂的哲學,怪我沒那么形象地表述出來。

小姑娘告訴我說:“我有2.5個朋友,”我震驚于這個年代出生的孩子對數學懷有的工匠精神,她繼續補充道,“其中那0.5個是他在言語上承認是我朋友,但在行動上卻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友情,所以我算他半個朋友。”聽完后,我覺得這小姑娘邏輯學也造詣頗深。

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口口聲聲的朋友,到底處于哪一個層級?我簡單區分了三個級別(見諒,游戲中毒太深)。

??青銅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數在0~3,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熟人。見面次數不多,交往時間不長,互動頻率略低。朋友屬性弱。

熟人算不算朋友?也算。這個級別的朋友是最保險的,進可上位成白銀,退可當做不知情的路人。更確切地講,熟人階段的朋友,可以是很有潛力的朋友,也可能無法成為朋友,你們現階段還只是局部了解,不具備升華路人友誼的充分條件,一旦知己知彼,高下立判,你就明白該把他放到什么位置了。

所以說,這個段位的朋友,本質上是一種朋友資源。很少有人把這種人當做合格的朋友。

??白銀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數跨度較大,為3~7。占據了我們社交圈的大部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普通朋友加上關系較好的朋友。朋友屬性中等至較強。

普通朋友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了解程度比較全面,除了個人隱私問題,你們已經算是知根知底,但是仍然沒有上升到黃金段位,是因為受性格契合度、興趣喜好偏向、年齡差異、空間距離等方面的影響,無法形成過命的交情,長期在親與疏之間徘徊,朋友關系基本板上釘釘,浮動不會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白銀段位的朋友可能會掉到青銅,但也有極小部分上位黃金,取決于個人的朋友經營理念。

??黃金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數7~10。就是我們常說的“死黨”或“圈內人”。朋友屬性為強。

這個級別的朋友,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真正的朋友”,也有不少人把它當做朋友的底線,其實有點極端,畢竟這種人少得可憐,超過7個就很難,很多人甚至只有一兩個,很正常。按照道理來講,指數為10的朋友幾乎不存在,范圍在9~10的朋友之間已經不是單純的友情,而是無限接近于親情。這就更難得了,一般是經受了歲月的洗禮而不掉色才能達到這個地步。

我們都希望黃金段的朋友越多越好,但這是個偽命題,一個人精力有限,維持5個這樣的朋友關系就很難得。

以上是朋友的簡單分類和概述。當然,你可以更精細一點,用圍棋九段分類法來識別不同等級的朋友,略麻煩。

有人說,這樣給朋友分類是不是對朋友不尊重?其實我也這么覺得。但是,每個人心里都藏著這樣一個類似的等級標準,不是嗎?

上面那位小姑娘的分類法就很新新代。0.5個朋友,在我看來不能用四舍五入法,也不能用那種霸王條款的公式——不足一個,按照一個來計算。我覺得這0.5個朋友,可以在白銀段位墊個底。

如果一個人在你眼里還算不上一個百分之百的朋友,那么,你們根本不是朋友。兩個人之間,缺失了任何一方的誠意,最終都會走向分裂。

02

相處三“悖論”

曉雨為人純真善良,對朋友尤其關懷備至。

她有兩個閨密,和其中一個相處很好,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形影不離,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吵;而與另一個閨密之間就沒有那么和諧,面對曉雨的好,這個閨密總是不領情,反而埋怨曉雨“像媽媽對待孩子一樣”對她,這樣的友情她受不了。于是她們倆一直以來都是“分分合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完睡覺,睡醒和好。

曉雨很納悶,為什么自己對她那么好,把所有好脾氣都給她,反而遭到嫌棄?曉雨感到非常費解。

可事實上,作為朋友,真的需要你的“好”嗎?在你看來那是你對她的付出,可是在她眼里,何嘗不是一種重負?朋友之間,又有誰希望對方像長輩一樣照顧你呢?很多時候,稍微換一下位,我們就能明白很多相處之道。

在此,我用三個非褒義詞,來概括朋友相處的三條“悖論”。

??投其所好

有點投機取巧的意思,但這一點很重要。假如你朋友是個坐不住的人,喜歡戶外運動,而你偏要讓她每天陪你悶在圖書館安靜讀書,恐怕你們友誼的存活期不會超過三天。

對待朋友的正確姿態是,在平等的基礎上,你了解她的喜好,并試圖用一種使雙方都接受的方式獲取快樂,說明白一點,就是既取悅她也讓自己開心,而不是只顧自己的情緒而忽略對方感受,就像你對她好,你心滿意足問心無愧,但對她就可能造成一種壓迫感和束縛感,這樣的好,還是越少越好。

??察言觀色

這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懂得調整對方的舒適感,是情商高的表現。

有的朋友開玩笑完全沒有節制(這一點我要回去做檢討),不懂得收斂鋒芒,往往傷人于無形。一群人走在一起,有的朋友喜歡兩個人單獨對話,這樣反饋更及時;而有的朋友喜歡集體討論一件事情,這樣能博采眾長。各有千秋。所以在群體中,維護友誼的難度也就越大。而我們對待每個朋友,也都需要這樣一套獨特的方法論,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區別對待,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因為每個朋友都值得你用獨一無二的方式來對待。

??親而不近

朋友之間也需要距離。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與距離呈反比。用一句詩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天涯若比鄰。

我認為最理想的朋友關系,就是不求近在身邊,但求永駐心間。我們和朋友親密是為了拉進關系加深感情,而朋友最讓人失望的地方在于,經不起距離的腐蝕。在一起的時候很親近,一旦分居兩地,就像愛情當中的異地戀一樣,感情之火迅速隕落。所以朋友在親而不在近,遠距離才能煉出真友誼。

03

朋友“無用”論

到底什么樣才算是朋友?

最高級別的朋友,就是“無用”。這個“無用”,不是沒用,而是無功利之用。也就是說,朋友是不能以功利的用途來論處的。復旦大學陳果老師如是說。

我們經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至清至純之物,我們的友情,也需要這種清而純的介質來維系。

當下很多人交朋友,都是有意為之,動機不純,有的是想請你幫忙,有的是想和你做男女朋友,有的人更壞,想收你做備胎。說到底,他們交朋友就是拿來利用的。

我們總是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時候獲取幫助。可是當你有難的時候,你真的忍心拖累朋友嗎?這個問題,細思極恐。

我們不會輕易跟朋友借錢,因為怕給他帶來麻煩,自己心有不安,所以我們寧愿向跟自己有利益往來的人借,這是朋友之間的純潔對等關系,我們都不希望純潔的友誼摻進任何雜質。

所以朋友最重要的不是利用價值,而是精神陪護。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會把朋友牽涉進來,而是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擁抱,或者默默陪在身邊,這就足夠。

我很贊同一種觀點:朋友是拿來愛的,不是用來索取的。

愛他,不是一定要給他什么好處,而是不制造麻煩,不讓他為你費神,甚至左右為難。

我們慣有的邏輯是:交朋友,目的是回報,過程是有目的的付出,然而現實的結果,總是患得患失。

真正的交友邏輯應該是:目的是付出,結果是快樂,衍生品是他對你的付出。獲得回報不是我們的交友目的,當你把愛和付出當做目的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朋友的最大價值——精神共振和快樂共享。只是在整個過程中,朋友對你的愛和付出,就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情。正應了《道德經》里那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所以,朋友不以有用為目的,不以價值論高低,不以距離斷親疏,只要能夠讓你自己覺得快樂,那就沒錯。

我想,真正的朋友可能就是,“并不時時想起,但卻不曾忘記”。

蘇小邪,情感治愈系90后,知道日報特約作者。寫作,讀書,旅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dir(list)列出list的各種方法、、 查看python所有的modules:help('modules')...
    茶苯海閱讀 718評論 0 1
  • 也許每個人死后尸體都能自動變成一本書 書的內容就是死者的生平 這樣一來 有人成了名著 有人成了禁書 有人變成菜譜,...
    千古萌帝閱讀 216評論 0 0
  • 和繁華有多少距離 是轉過彎去抬頭看見的荒涼 那些尺度 我們曾笑著一起丈量 后來的你 乘著開往遠方的火車 壓過我記憶...
    自然律閱讀 169評論 0 3
  • 今天是記日記的第21天!值得紀念:) 突然感覺復習不是很系統,規劃一下。 這樣的日記是不是沒有誠意啊 ? ??? ...
    上海王爾德閱讀 165評論 1 2
  • 經過很長的思想斗爭,我頂著發光的眼睛敲字發文了。 距上次動筆寫文章,有半年的時間了吧。其實每天的思緒很多,...
    03a283db40d1閱讀 414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