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完,上班族開始忙碌的一年。
而我,這只懶癌晚期的學生汪決定不摸麻將,不打游戲,我要來做甜點——缽仔糕!
缽仔糕是廣東的一種傳統小吃,其起源有兩種說法。
其一,據清朝咸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臺山縣志》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成就如今的廣東缽仔糕,以至風靡全國,甚則海內外。
其二,據說缽仔糕是從香港傳進大陸,是一種深受年輕人和小朋友喜愛的甜品,做出來的成品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質爽軟件而潤滑、味甜洌而清香,吃起來有粘韌性(筋道)而不粘牙,且有多種風味可供選擇,如相思紅豆味、草莓味、水蜜桃味、葡萄干味、香芋味、玉米味,蘋果、椰絲、菠蘿、等十幾種口味。
不管是什么起源啦,反正就是簡單易做好吃的小甜點,話不多說擼起袖子干。
首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確認材料、工具。
木薯粉250g、紅豆隨意、糖80g、水400ml
電飯煲、鍋、蒸籠、十只小碗、各種攪拌碗、勺子……
step 1
紅豆放進電飯煲煮熟,紅豆跟水的比例是1:1,呃……這個比例是我亂說的,水也是亂加的,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step 2
把80g的糖倒在水里融化成糖水,水可冷可熱,熱水的話要放涼,不然加木薯粉會糊掉。
然后加入木薯粉,充分攪拌,攪拌到沒有顆粒,不用太粘稠。
在慢慢攪拌的過程中我還思考了一會人生?能不能用打蛋器來攪拌?不能吧?會濺一身?
(一分鐘后……)
我去換件衣服,沒事沒事,就是覺得這件衣服不漂亮!
step 3
紅豆出鍋啦,裝進碗里,然后把木薯粉水也舀進碗里。
蒸8碗有點寬,10碗放不下,要命哦,為了確保質量,還是8碗吧,木薯粉水剩了一點點。
step 4
蓋上鍋蓋,定個鬧鐘,大火蒸15分鐘左右即可出鍋,請耐心等待。
各位寶寶要記得在鍋里加水,不要像我光顧著擺碗,忘記加水,大火烤了一分鐘,鍋都差點燒壞了,切記切記啊。
step 5
揭蓋儀式正式開始!
喵喵喵?怎么是黃色的?我印象中的缽仔糕是水靈靈,晶瑩剔透,很漂亮很少女心的樣子啊?我這幾碗是什么鬼?
step 6
食神品嘗并點評。
嗯……這紅豆是熟了嗎?為何硬成這樣?再來一塊?不不不,我吃一塊就夠了,嚼得嘴好酸。
我母上大人回家吃了一塊,大概念了十句這紅豆沒熟吧?所以我猜這紅豆真的是沒熟吧!
然后還說紅豆應該提前一個晚上泡,最好是用高壓鍋煮,會比較綿,有種入口即化的口感。
雖然這次的缽仔糕實驗有點失敗,但我還是想安利一下便宜大碗的缽仔糕,在廣州的街邊經常可以看到賣缽仔糕的小攤,5塊錢3個。
聽說缽仔糕是因為劉青云和袁詠儀主演的《新不了情》而一炮走紅的呢。
最后感謝這一個下午的好時光,偷得浮生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