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STEAM”教學?我在美麗中國的時候,通過“洋蔥數學”、“一扇窗”等項目漸漸了解到STEAM。包括之前美麗中國的前輩張強,自己創立了一個教育公司,主攻的就是STEAM教學。目前合作的學校,也漸漸有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之前我還在一家AR教育創業公司,實習過幾個月,頭腦里面對STEAM有了更多的認識,今天能聽到老師的課程,榮幸之至。
在開始寫今天的課程反饋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什么叫“STEAM”?
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
#Why Steam?#
1,未來需要創新型人才。
2,從單個學科成為綜合學科,整合學科。
“steam: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preted the arts all based in the Mathematics elements.”
總結:我們為什么需要steam,因為我們需要創新型人才,我們需要綜合學科。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研發和操作steam課程,為未來社會培養擁有編程、人工智能、科學技術能力的人才。
#Steam 評價#
1,什么是好的Steam課程?
steam相關課程:一門課程為主,其余學科為輔。
steam融合課程:消除分科界限,整合為一個新的領域。
steam核心課程:以科技或工程問題為核心,不是知識導向,而是問題導向。
舉個例子,北京五中的整合學科案例。
(插播一句題外話,因為從事的是教育行業,從封建社會開始,教育就出現了,從“六藝”開始,我們培養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人才,分科課程是為了便于學習。慢慢過渡到近代社會,我們培養的是民智開化的人才,依舊是分科課程。到現代社會,我們鼓勵將各個學科整合起來,鼓勵培養綜合型的人才,當然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教育的發展變化過程。)
2,steam課程之工程設計過程
起點:來自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
過程:將抽象問題融合各學科知識,必須包含數學和科學,數學和科學是暗線,工程和技術是明線。
目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思維能力,跨學科素養。
工具:調動各種工具(包括技術工具,互聯網)和更廣闊的資源。
(細細想來,我們那個年代的課程,真的完全跟steam不相關,我們學國學,學數學,識字,算術,漸漸有計算機,英語,美術,品德。初高中的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真正讓你去動手,去創造的課程幾乎沒有。因此如今的編程,人工技能等課程,其實也可以看到教育的傾斜化,教育的走勢。)
3,steam課程的分類。
探究型steam課程
創造性steam課程
4,學生在steam中到底有何發展?
布魯姆認知過程:1,工程筆記、portfolio等;2,評價表。
可參照美國康涅狄格科學中心開發的steam形成性評價表
設計降落傘模型
總結:AR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我曾今見識過“活的課本”,雖然還在初創階段,但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科技的大門。而steam課程的研發和操作,隨著各個學校的普及,將來各個學校的學生都具有動手操作能力,也許有一天我們老師不會在課堂上,不停地說,拿筆做筆記,專心聽講,不許交頭接耳,不許隨地下座位。等有一天學生發現,上課是那樣一件新奇好玩的事情,學校可以做會飛的降落傘,學校可以動手做機器人,那得多酷。
但我想也許遲早會有那么一天。
現在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變化,身處教育行業,我們是開創者還是顛覆者?十年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