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生了你一次,還有另一次誕生在等著你。必須是你生下自己——你必須成為自己的父母”,這段話作為贈言,由第二屆志工中的某一位學姐寫在送給我的日記本上。
拿到這個日記本的第二天,根據許盛源老師的要求,我就開始了每天15分鐘的"安靜"的功課。
一個月下來,本子用去了大半,從一開始覺得15分鐘如此漫長,可以做如此多的思考,寫著寫著怎么時間還沒有結束;到現在越來越覺得“安靜”真好,“靜生定,定生慧”,原先那么急急忙忙希望行動,希望有結果的時刻,先別急著做決定,先別急著動起來,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閉上眼睛,才能看清這個世界”。越來越喜歡安靜的時間,喜歡這一份平和的感受,喜歡頭腦清明,內心平靜,心生喜悅的自己。
在溫柔的安靜時光里,看見自己情緒的起起伏伏,看見情緒背后的需要,慢慢也能看見產生這些需要的起心動念。我們常常會說愛自己,每天愿意花費時間陪伴自己,安靜聆聽內心的聲音,就是最好的愛自己。盡可能減少外界的干擾,盡可能擴展內觀的部分,往心內進入一小步,才有可能往外邁出一大步。
在這一個月的學習里,機緣巧合,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也了解了哪些是性格模式主導的行為,那些是通過覺察可以看見和改變的行為。由此越來越能理解親人、家人的行為,越來越看見親人不同的行為模式背后的愛,哪怕那些愛的方式自己并不喜歡。
同樣地,也知道為什么自己那么害怕先生得罪人了,其實是我自己害怕得罪人,才希望他用我的方式去行事。我自己信奉“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也希望他能如此。
“以愛為名”常常行的是“控制之實”,現在我愿意“放下”,放下對家人的擔心(在他人看來可能就是控制),放下不必要的自以為是,放下對他人的“不信任”。讓他自己去面對,他會負起他應該承擔的部分,我自己也能越來越輕松愉快起來。
如如不動,停留在自己的地方,讓自己所愛的人受苦,不劇透成長的路徑,這些依然是我自己的功課。
上圖是加拿大安大略湖邊,下圖是四姑娘山雙橋溝,都是本人手機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