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大二暑假實習的時候,當時帶我的老大曾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你知道,你身上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嗎?我想了一會兒,搖頭說不知道。他說,你身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你太著急了,太急躁了,而且還很貪心,什么都想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沒有經過非常深入地思考,也沒有投入很多時間去研究,但卻希望有一個超出預期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急躁。而貪心就是看到這個東西好,就去接觸一下,看到那個東西好也去學習下,但這樣導致你會很貪心,而且會使得你做事情猶豫不決,缺乏果斷,因為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做選擇,而不是在做事情本身。
時隔兩年,我發現此時的我似乎跟兩年前的我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當時老大所說的兩點問題,我至今都還沒有改掉。甚至說,在現在這個階段,我更加地急躁和貪心了——尤其當看著自己淺薄的收入和那些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甚至比自己還小)的人拿著非常高的薪資的時候。
而當我環顧周遭時,猛然發現,原來不只是我有這樣的情況,身邊很多朋友也是如此急躁、貪心——翻開他們的朋友圈,全都是那些“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一年讀透100本書?”、“四招教你快速掌握職場核心技能”、“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讓聽眾欲罷不能?”等等一系列的文章或是微課。我知道他們為什么想要參加這些微課,跟我一樣,渴望著快速成長,渴望著快點拿到更高的薪資,也渴望著能夠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于是,想要通過學習這種干貨來快速提升自己。
然而,關鍵在于,這些文章/微課所傳達的干貨,除了能夠給我們一種“我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感覺以外,它能夠有多大價值呢?這些東西,真的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成長嗎?這些方法,我們真的能夠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之中嗎?
本文不是教你如何快速成長,而是想給你,也是給我自己潑一盆冷水:年輕人,無論你多么急躁,你都得一步步、慢慢地成長。干貨拯救不了你。
1、為什么說這種方法(學習干貨)很難有效地提升能力呢?
首先,要先明確一下什么是能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可以通過另外一個問題來讓我們對“能力”有個比較明確的認知:能力強的人與能力差的人,差別在哪兒?
我認為差別最大的一點在于,能力強的人知道做一件事情的方法(方法論),并知道這個方法的關鍵點(方法論中的每一步的關鍵問題如何解決)。
比如在大學社團里,很多活動都是會讓一些大一的學生來承擔執行的任務,由大二大三的同學做整個活動的負責人。一般情況下,負責人都會在做事之前告訴剛進社團的同學做這個活動的方法是什么。可能還會告訴他們,你需要特別注意某點,一定不要在這點做錯。然而縱使是千叮嚀萬囑咐,錯誤依舊會發生。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大一的同學對整件事情并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也不懂得做事情的基本方法,那就更談不上對做這件事情的關鍵點的把握。即便是別人告訴了方法和關鍵點,也只是知道,但卻做不到。
寫到這里,我忽然想到一句話: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沒有迷津的,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指點迷津了。而這些干貨,又往往起的是指點迷津的作用。
2、如何克服這種急躁,如何能夠沉得下去?
很顯然,這個問題我現在也沒有資格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做到。不過呢,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以及接下來會采取的行動。
要點一:理解這種急躁的產生邏輯,雖然并不能直接消除掉這種急躁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叫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是,往往我們就是很心急地想要吃到那塊豆腐,因為放眼望去,很容易看到別人在吃“熱豆腐”。如何理解呢,接著往下看。
記得看過的古裝電影,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主角家遭到仇家的追殺,除了他以外,連家里的狗都被殺了。仇家在追殺主角的時候,主角不小心摔到山谷,然后被一位世外高人所救并傳授絕世武功。然后,鏡頭一閃,主角學成出師,并順利找到仇人并報了仇。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里有一個關鍵,被導演跟編劇藝術化地處理了。沒錯,“鏡頭一閃”,主角便從一條蟲變成了一條龍。而很明顯,我們忽視了在這個鏡頭背后,主角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能夠學成出師。
而這就是所謂的“只看到賊吃肉,沒有看到賊挨打”,也是最容易引起我們急躁的直接原因:某某某跟我一起畢業,人家現在薪資好高了,而我還那么低。這讓我想起“泥石流”所說的那句: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
如果把這個現象再延伸一下,我想最為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人性中的懶惰。“只看到賊吃肉,沒有看到賊挨打”,意味著我們只想吃肉,不想挨打——也就是人性中的懶惰是希望能夠通過少量的付出,換取非常理想的結果。
理解上面所說的內容沒法幫助你直接解決急躁的問題,但我想應該可以在你急躁的時候,告訴你一聲:不要只看到賊吃肉,沒有看到賊挨打,想吃肉的話,你有挨那么多打嗎?
要點二:專注某個領域,努力成為一個行家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那些干貨文章或者微課,實際上并不能幫助我們真正有效地提升能力。而之所以會不斷地去看干貨文章,去聽微課,實在是逼不得已——如果不去做這些,就不知道該去做哪些事情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缺少努力地方向。
這里分享一個我的思路:努力讓自己專注在某個領域,并成為一個行家。
你知道進入職場之后,最可怕的是什么嗎?沒錯,最可怕的是你沒有長板。“樣樣行,樣樣松”,每樣都懂一點,但是每一樣都不是很深入。這真的是非常大的麻煩。
在工作或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究竟要干什么呢?我理解的是,我們要去培養自己的長板,也就是我所說的專注某一個領域。對于工作的人而言的話,你所需要的,首先是專注于你的工作領域,你要努力成為你自己這個領域的小行家。
對于工作的人而言,如何成為自己工作領域的小行家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首先,你要熟練掌握你工作內容。假如你們部門來了一個新同事,你能夠將你們工作內容講給他/她聽嗎?新同事向你請教的一個很細節的問題,你能不能回答的上來?
其次,你要熟練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工具。這些工具的熟練程度,影響著你的工作效率。如果工具用的非常順暢,這能夠幫你非常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效率,從而使你有更多地空閑時間。
最后,你要注重提升你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像我是做互聯網產品經理的,我們最重要的幾項能力分別是溝通能力、邏輯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你的level。
以上三點是比較具體的方向,而如何去提升呢?有非常多種方法,相信你在很多干貨文里也都有看到過,這里分享一下我會用到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當有自己解不開的問題時,積極向他人請教,并用筆記下來。這里注意,一定是你自己解不開、不知道答案、有經過思考的問題才去請教別人。我們常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便是因為別人幫你解開了你想不通的問題。而為什么需要用筆記下來,因為當你工作之后,你的記性可能真的不如以前好了,最好是能夠記下來。
第二種,以主題閱讀的方式去進行學習。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那么就去把市面上有關提升溝通能力的書都買回來,并仔細讀一遍。在讀完一遍后,從中挑選兩三本書,再仔細讀一遍。這樣下來,你會對溝通有很深的認識,也有利于指導你如何實踐。
說了這么多,我所希望的僅僅是,不管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要太過著急,太過急躁。而應該踏踏實實沉得下心來,去做一些可以真正提高自己能力的事情。
再重申一次,本文不是教你如何快速成長,而是想給你,也是給我自己潑一盆冷水:年輕人,無論你多么急躁,你都得一步步、慢慢地成長。干貨拯救不了你。
我是功彬eleven,距離2016年結束還有152天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2月31日前,輸出10萬字的優質內容。也就是說,加上之前寫的58029個字,到12月31日前,我的總字數要到158029個字才能夠達到目標。
看起來還挺難的,希望能夠完成,歡迎各位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