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講的不是那些喝得不省人事的醉鬼,而是真的,喝醉的,鬼。
話說古時候有個屠夫叫做許方,有一天,他用扁擔挑著兩大壇子美酒連夜趕路回家。
這天是農歷某月十五,天上沒有一片云,月光皎潔,映照得大地一片慘白。許方雖素來膽大,但此刻也感覺有些瘆人。這時候,一陣陰風嗚嗚地吹來,把土路兩旁的草叢吹得嘩啦啦響。突然!只見一個扭曲可怕的人形怪物從草叢里竄出,沖許方快速飄來。許方一驚,急忙放下酒壇,抬著扁擔躲在一旁的樹后自衛。
那鬼沒有追向許方,反而欣喜若狂地嗚嗚叫著奔向酒壇,猛地撕開一壇酒的酒封,抬起就喝。
咕嘟咕嘟,咕嘟咕嘟……片刻間,一壇美酒就喝光了,那鬼抹了抹嘴,又飄向另一壇酒。當第二壇酒的酒封剛打開時,那鬼竟萎靡地癱倒在地,一動不動。
許方驚恐地躲在樹后張望,待見到鬼倒下不動片刻后,一咬牙揮舞著扁擔打向地上的鬼。一扁擔打下去,許方感覺打中了什么虛無的東西,扁擔竟透過鬼打到了地上。仔細一看,那鬼似乎漸漸地變得松散了。許方一不做二不休,連連揮舞扁擔擊打,只見那鬼像煙痕一般漸漸地散開,最后變成了一攤淺淺的墨跡,且還在逐漸變淡。像薄霧,又像輕紗,直到最后一點也沒有了,再也找不到這個鬼的痕跡。
許方后怕不已,拋下兩壇酒,匆匆忙奔逃回家。
后來,許方向一位有學問的夫子請教此事,這位夫子是這樣說的:
鬼就是人死后剩余的氣息,就像無根之水,只會越來越少。《左傳》中對鬼有這樣的描述:新鬼都非常大,老鬼都很小,且世間只能見到今朝和前朝的鬼,從沒見過堯舜禹時代的鬼,正是因為鬼的氣是逐漸消散的。
夫子又說:酒在中醫里有散氣的功效,可以活血、發汗、開郁結、驅寒氣,這鬼去喝酒,正是自尋死路,最終被酒的陽氣散去僅剩的鬼氣。所以,那鬼是滅于喝酒,并不是被你的扁擔打死。
聽到這個故事,有個嗜酒如命的人說:鬼雖然沒有形體,但是它有知覺,也必然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它因為喝了酒,昏昏睡倒,身形散去,最終歸于虛無的本源,這不正是對于喝酒趣味的最深表現么?
不過我想說:鬼本應該被人所害怕,但喝了酒之后,卻被自己消滅了,這不正是每一個喝酒人所應當警惕的嗎?
莊子有云: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你覺得,酒是不是好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