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用語言作為交流的主要工具,說話就從功能演化到了能力的范疇。
說話人人都會,會說話就不見得人人能行。
紅樓夢里的鳳辣子一出場,會說話的功夫就顯出本事。討得了老祖宗歡心 ,鎮得住平輩的氣場,也不過就幾句話的功夫搞定。
這鳳辣子說話里里外外的通透勁,就好比當今的人力源資老總,分寸自然是拿捏得到位。
人雖有地位權重之分,但聽不聽你的話可是他的自由,大不了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還不帶留音的。
話是用來表示自主意識,向他人傳遞信息。偏偏只有音頻而無其它載體的話,成了最不好確定的事物。
既不知聽者是否明白話中義,還是壓根就沒有在意,看起來就在面前的人,可那人思緒卻在萬里之外遨游。
剛接手管理工作,少不了在領導的授意下召開員工會議,面對這二十幾號人,我對會議內容做了大量的準備。
從嚴格工作紀律到加強服務規范管理,一路說下來,喉頭冒煙,唇干舌燥,可坐在對面的員工一個個都搭拉腦袋,靜如廟里的佛像。
直到我說:會議結束,才恍然發覺原來這四個字才是行動的號令,不由得心里千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多年以后,這一幕仍然歷歷在目,后來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就向跟我近乎的員工詢問。
結果一句話:誰都聽膩的東西,你講也不過就是一個模子里的餅,差不多。
言下之意,你說的我們不關心。
自顧自地表達,其實就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
自由地表達不是自個表達,只顧自己說話而讓人插不上話,“這分明是一種痛苦”。(這是一句歌詞,大家猜是誰唱的)
很能理解當一個話題剛好觸及我們精神的G點時,大腦里泛起的各種思潮的規模不比錢塘觀月潮差,一時間,腎上腺素激增,刺激大腦調集各色詞匯組合成酣暢淋漓段子,一浪高過一浪地奔向對方。
聽眾自然無從接招,只能硬生生地接下這音波功的傷害,然后選擇尿遁擇機逃離。
當我們的表達太自我的時候,人們會感到不被重視和壓抑,表達的目的是交流,單身的傳導只會讓人感到窘迫。
如何營造一個讓人感到舒服的談話,這不僅考個人語言能力,還考個人情商高低,最終見人品。
這幾天在行動營,聽見小伙伴都在講要采訪感興趣的伙伴,一邊在準備采訪提綱,一邊收集采訪人的信息,為的就在采訪的時候,能夠有效交流,搭得上話,聊得到點上,不至于尷尬。
作好充分準備,一是了解采訪人,二是準備讓采訪人能夠展示自己特點或事跡的話題,為打開采訪人心門作好鋪墊。
但如果只是在酒會上剛認識,但又不好拒絕的朋友的朋友,那么,怎么談得得體就很考究了。
首先,善于傾聽,出于禮貌要站在離對方60公分外一點的距離,認真聽他的談話。
其次,注意力關注對方眉心,因為不太熟悉的人不太好雙目對視,看他的眉心是一個既讓人覺得受到關注,又不讓雙方對視覺得尷尬的辦法。
最后,適時地提問,但人家已經講過的話就不要再提問,這樣會讓人覺得是不是白說了的感覺,會很喪。
一個高情商的人跟人談話,角色一定是引導談話內容但一定會把談話權交給對方的人。
跟高情商的人談話,一般會合理并建設性地提出一些關乎你領域的問題,一來讓你發揮專長,二來幫助你吸引人氣。
當你興致勃勃描述自己的時候,他總是很認真地在聽,不會輕易打斷你。在你遇到被人追問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會機敏地引導話題向你擅長的方向轉移,隨時維護你的形象不遺余力。
這類人就是我們經常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交際高手,談話間就捧高了你,同時,也讓你無形中對他產生好感。
這就是一個人的人品所體現的地方。
學會換位思考,不僅能扭轉談話的被動局面,還能贏得對手尊重。
我們的交流不是要一場戰爭,而是通過交談達到雙方意見統一,相互了解的目的。
怎么做?換位思考。
在《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一書中,直言不諱地指出,要想在談判中獲得積極肯定的信息,就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思考。
如果我們不清楚對方到底想什么,而只顧自己的目標達成,最終的結果是任何條款都無法商定。
同樣,在普通人的對話中,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有效地關注到對方的意圖,給我們帶來的除了對話的無效性以外,還有意見不合時的敵意。
換位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清楚對方的立場,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及時平衡談話的關系,扭轉被動的局面,至少能讓談話更有效地表達雙方的意愿。
如果你曾經在談話中受到過挫折,沒關系,好好地想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請記住,談話是平等的關系,能否融洽看雙方對話題的關注程度,同時意愿表達是否有效不被打斷。
尊重對方,及時對好的觀點進行贊賞,無疑會大大增加你和對方的好感度。
談話是一門藝術,但并不難,你能主動為他人考慮,站在他的立場思考,同樣對方也可以做到。
試試吧,把談話變成一場生動而富有意義的交流,通過談話去結識一個又一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