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談一談孤獨。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時候甚至越來越具體化。我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看著嬉笑打鬧的孩童,看著熱騰騰的煙火氣從鬧市中升起,電視里播放著嘈雜的新聞,星空在頭頂無盡的蔓延……看著看著它們就靜止了下來,唯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其中放肆的穿梭。它深藏在喧囂的背后,大多數的時候都不動聲色,卻總會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莫名的擊中我,那或許就是孤獨?
我知道,你們也一定有這樣的時刻。周邊的人明明都在熱鬧的說話,你卻聽不到任何聲音,只看到嘴唇的蠕動。那是一種奇特的體驗,你不再關注他們說的是什么內容,你只知道他們在一個勁的表達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從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或者是你走著走著,突然覺得世界就是如此孤獨,你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又一個人離開,所遇見的一切只是打你的舞臺經過,但最終你只能是你自己……
整個社會越來越孤獨了,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孤島。在《孤獨六講》里面,蔣勛用了六篇來講述,分別是: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我經歷太淺,或許還不能感悟所有的這些孤獨,但人類的孤獨就在于,即使在對待同一件事情上,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可能是一樣的。我想粗淺的從另外一種維度談一談孤獨。
一,缺失的孤獨
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的問題:說說你感到最孤獨的時刻。
有的人說,是獨自一個人來到大城市打拼,找不到工作,也花光了所有的錢,沒地方住,沒食物吃,沒朋友可求助。
有的人說,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跑步,一個人做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睡覺。
有的人說,是與家人的矛盾,又找不到任何人訴說,每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何時可以解脫。
有的人說,是愛的人離開,仿佛心里多了一個巨大的缺口,此生再無人可以彌補。
凡此種種,我想用一種感受來形容,那大概就是——生命的缺失。人生而是缺失的,所以才迫不及待的去填補。填補朋友,填補愛情,填補他人的贊賞,填補行動的自由。或許,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往自己身上填東西的過程。看到這個想要,看到那個也想要,總希望把所有想要的東西全部打包進行囊。
我想起我最孤獨的時刻,現在想想,那大概就是生命中缺失得最多的時刻。仿佛在那個時刻,所有的缺失都集中在一起了——剛畢業對事業的迷茫,失戀給我帶來的巨大痛苦,每晚被病痛折磨到凌晨三四點,拿起手機卻又不知道該找誰述說……這一切,都是我覺得重要的東西缺失了。在我生下來的那一刻,我本來是一無所有的,我一邊成長一邊向上帝索取——事業的機會,愛情的甜蜜,健康的體魄,真誠的友誼……但好像就集中在某一刻,上帝突然又全部收回去了。我再次感受到一無所有,但卻已沒有初生時的那種無畏了,因為一切都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一個人,最難忘記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逝去后所殘留的痕跡。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人這一輩子其實是什么都不在意的,只在意自己的一顆心。心看到什么,就在意了什么,心沒有看到的,翻天覆地也不影響自己絲毫。就像王陽明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大概是心中有了“花”,有了失去的痛苦,人才開始有了孤獨。
人的本能,是抵制孤獨。可是這談何容易?那些花花草草已經在你的心上生根發芽,它是你如此在意的東西,甚至已經成了你心的一個部分。它對你的初心進行改造,就像披了一層鎧甲,又像安了幾根軟肋。而孤獨,就像一個悍匪,他擊破你的鎧甲,也扯斷你的肋骨。承受能力差的人,就以為自己一無所有了,全盤崩潰。
然而,鎧甲和肋骨是生長在你初心上的,孤獨將之擊破,你并不是一無所有了,當你承受過一開始的痛苦,得到的卻是你的初心。
承受孤獨,就是尋找初心。但尋找初心不是說要將一切在意的東西都拋卻,而是將它們放遠一點,放在思想里,而不是放在靈魂里。這樣,你將擁有足夠的距離,足夠的理智去審視,去鑒別。
我也想起我走出孤獨的那段日子,其實就是當我明白那些原本最重要的東西也沒那么重要的時候。我將它們拋卻,不代表我就再也不去獲取,相反我會更努力。但我只是將它們歸置于思想里,讓初心還是初心。心是一個人真正的眼睛,不被蒙蔽,就不會有過度的欣喜或過度的悲傷,就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而當你做到這樣,你才會看到真正的孤獨。真正的孤獨不是掠奪,不是攻擊,而是綿長的流水在心上滑過。它是你終于體會到一個人的靈魂也可以獨立于欲望之外的那種欣喜。你想告訴別人,但別人很難體味。而人生,也就是在這樣微緲的時刻里,變得充實,飽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