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青春消失》:中國版《在路上》

等待青春消失

起初拿起這本書,感覺是青春言情類小說,但是當看到書背面的介紹,才知道這是一本類似于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凱魯亞克所寫的《在路上》的書。

作者是黃梵,是一位“后新生代”代表作家,“中間代”代表詩人。

整本書采用多角色自敘方法進行敘述,以清月和小楠這對母子為主線,展開了一部書寫社會底層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所發(fā)生的故事。

小說一開始是以小楠父親病逝開始的。清月遭受被迫退休又喪夫的雙重打擊,開始一心只為自己兒子小楠的未來做打算并以這個做為目標為之努力著。小楠是一個叛逆且符合社會底層部分真實學生形象的高中學生,在為自己父親守喪的時候卻能在好友馬林的慫恿下去出去玩。

。。。。。。

正是這樣的一對母子為我們展現了大量社會底層人們的真實寫照。

我自己在本書選了三幕場景:

第一幕:晚上,清月住的房間與傅洋夫妻的臥室隔著衛(wèi)生間。戴琪與傅洋的談話雖然時間不長,清月上廁所時還是隱約聽到一點。她聽見戴琪冷冰地問傅洋:“你弄沒弄清她這次為什么突然跑過來?”“不清楚,可能就是走走親戚吧。”“是嗎?我怎么覺得她心事重重的。”“她怎么啦?”“不會遇到什么事想離家散心吧?!真要那樣,她會不會要在這里住很久?”“不會吧。。。”接著清月聽到一陣翻身的吱吱嘎嘎聲,她心里一驚,連忙躡手躡腳走出衛(wèi)生間。

雖然書中清月真的是有事要請求傅洋夫婦才千里迢迢來到傅洋家,但或許現在整個中國都是這樣吧,原本只是簡簡單單的走走親戚硬是會覺得有什么麻煩要來了。或許是因為現在人們太忙,現象導致,又或許現在人們除了一些真正親的親戚會無目的的去聯絡,其他親戚只有在遇到要請求的事情時才會想到并一一刪選看看哪幾個值得去拜訪才有希望辦成要請求的事情,然后去的路上還一直想著我要怎樣才能順利的表達出此行目的并且得到對方的同情或者讓對方顧及之間那可笑的親戚關系而同意幫忙。

第二幕:這位上司美滋滋地念到最后幾行,臺下已有人用手捂著臉在顫抖。作為涉世已深的人,當他們聽到“傅剛帶病死在工作崗位上,他死得其所,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的句子時,他們再也忍俊不禁了,誰都知道傅剛是喝酒給喝死的。所以,手掌里的臉在笑,手掌外的臉則給人悲痛過度而顫抖的印象。

作為還未涉世的一名學生,當看到這段最后一句話時,心就像被石頭重擊了一下,那幾秒是懵的。是啊,社會可能真就是這樣啊!每個人都有著一副又一副的面具,在對不同的事情亦或者不同的人的時候都是在帶著不同的面具。幾年之后,或許自己也將會有著一副又一副的面具。

第三幕:“你打架受過傷嗎?”“哪能不受傷呀?!”他幾乎驚叫了起來,然后把后腦勺轉過來,讓我看見藏在頭發(fā)深處的一條長傷疤,“這是刀子劈的,好在沒傷到骨頭。”我上前端詳了好半天,發(fā)現光從這條蚯蚓似的傷疤,就能看出當時打架的猛烈程度。“傷成這樣,你還接活啊?”我的語氣變得富于同情了。“不接活要餓死,怎么辦呢?不過,這樣接下去,早晚也得玩完。”“玩完是什么意思?”“被人打死唄。”他談到將來被人打死的那種平淡表情,簡直令我無言以對。

當小楠看到這個曾經的高中同學在對自己可能這樣下去會被打死的時候能這樣的平淡,是無言以對的。這個他是文中的宋池,是中國初高中生部分類似學生的一個縮影,他們這樣的學生或許有著某方面的天賦去做某方面的事情,但是就現在這種教育體系下卻無法得以發(fā)現并學習進而變成可以謀生的技能。

以上是本人隨手寫的簡單感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