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里有詳細解釋:盤為承水器,以匜沃水,以盤承之,古者晨必灑手,日日皆然,引申為日日新。所以,“盤”用在這個動作上,指為人與器物的不斷交流,達到日日為新的狀態。
這個日日為新的狀態,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器物經過盤玩,每天發生變化,日日為新;一是隨著盤玩者對器物的了解逐漸深入,情感和心態日日為新。
理論上說,人的雙手在盤玩器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類似砂紙的打磨作用,而且不會出現過度打磨,不會對器物造成物理性的傷害。在這一點上,砂紙、角磨機、各種化學酸類等所謂現代化的快速手段,都不如由盤玩對器物的改變來得生動、自然。
對西方人來說,包漿無非是人手上的汗漬、油脂,以及微妙打磨與自然風化的混合物。但在中國人看來,這個難得的表面皮殼,非長年累月不能形成——按器物而異,生成包漿分別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從包漿程度,不僅可以大概看出器物的年代,還能夠感受到盤玩者喜愛的溫度。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盤玩上也大相徑庭。以石頭為例證,中國的石頭,無論玉石、翡翠、青田石、壽山石,還是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皆以盤玩后濃厚的包漿為上。
西方的鉆石、紅藍寶石,或者祖母綠、蛋白石等,被人撫摸過后,原本耀眼的光芒退去,就需要重新清洗,以保證透明發亮的特性。這與中國器物盤玩后更加光彩奪目,完全相反。
不僅西方的器物不適合盤玩,現代材質,比如不銹鋼或者塑料,也不適合盤玩。由這些材質制作的器物,比如手機,即使人人不離手,反復摩擦,但這億萬次的動作,終究不具備盤玩的文化內涵。反過來看,中國人熱衷盤玩的物件,統統都是自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