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 時間/ 2017年3月10日
讀楊絳先生的《老王》,也算是有幾次機緣。
初次接觸,是2015年春,剛站上三尺講臺不久,于是,聽師父上課,成了我的工作常態。那天,剛好是這篇散文,九年級下(鄂教版)的內容完全不熟悉,之前也沒有讀過這篇文章。那堂課下來,雖然師父聲情并茂,學生獲益匪淺,但是,我因為脫離文本,僅僅只是草草的粗略的過了一遍,加之過多的關注于教學技巧,因此,課后并沒有過多的真切的感受!
第二次接觸,是2015年秋,在魯能巴蜀參加跟崗實踐研修培訓時,一位專家級別的老師,為我們獻了一堂《老王》的示范課,借助文本,我匆匆地走馬觀花般讀了讀,而今,諸多關于授課的場景已經淡忘,只是“老王”,這個回民,他的所作所為,他最終的結局,以及楊絳先生那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久久不能散去。
第三次接觸,是2016年春,我帶了九年級的語文課,這篇散文真正出現于眼前,成為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課文。秉承著一貫準則,拿到課文,自己大聲讀了三遍,只是,讀完后,只覺得,先生不愧是先生,平實的語言蘊涵了豐厚的意味!于是,禁錮于,如何備課,如何教學,如何講解清楚,如何制好PPT?任務性太強,在文本的深入上,只能說過于草率,哪怕后面又讀了兩遍,才進入課堂,那節課,讓人依然不滿意!因此,曾一度懷疑,我是個假語文老師,假中文系學生,對被眾人好評的《老王》,竟然無法感受解出其中精妙!
今日,2017年的春天,2017年的3月10日,我依然是九年級的語文老師,手里依然拿著去年的這本鄂教版教材,依然要去給學生講《老王》。只是,我的學生們不同了……
課前,讀了課文,翻出了去年備課的各類資料,導學案、教學過程勾勒以及PPT,而后,參閱了書里圈點勾畫批注的筆記以及教師教學用書,理了理思路。其實,胸中無丘壑,去年的諸多情形依然在目,要如何打破再重構,要如何浸潤進學生心里?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也并沒有想清楚……
可我還是去了,站在講臺上,突然明晰起來,我們46個人,一起走進文本,讀文、勾畫、批注,我用語言創設營造具體可感的情境,兩節課中,我的聲音有高低有起伏,但被文本情緒帶動中都很輕,可是,學生出奇的靜,看著他們因文字,時而眉頭緊鎖,時而發出嘆息,時而不由自主感嘆起來,時而蹦出讓人欣喜的詞匯,我想,那一刻,因文字,我們是共鳴共通的。
讀著,說著,讀到送冰塊、病后托人送冰塊,讀到送錢鐘書先生上醫院,讀到貼心的啞著聲音問“你還有沒有錢”,從這些瑣瑣屑屑的事情中,讀出了一股特別濃特別濃的溫情來,老王,不幸的一生,能做出如此溫暖的事兒,定是個良善之人,定是個熱愛生活之人吧!
讀著,說著,讀到臨終前一天老王送香油、送雞蛋的場面,仿佛直僵僵的老王就在眼前,面如死灰,兩眼結著一層翳,骷髏般披著一層枯黃的干皮;說到老王簡潔的語言“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錢”,飽含無限悲涼;看到老王難以推辭接過錢,沒來得及坐一坐,沒喝一口茶,便直著腳離開,不禁悲由心生……
老王,臨終前,他想的,或許,只是,拜別朋友和恩人;他要的,或許,只是朋友般的關懷和溫情;他渴求的,或許,只是短暫的陪伴和說話……只是,他沒有,什么都沒有得到!
如果,老王有一個關系對等的朋友,真正走進他,關注他,了解他,或許,他的不幸便會幸運很多!
正如,楊絳先生在文中所說“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有楊絳先生如此,老王的不幸也會減少吧!
課程結束時,學生埋頭朗讀課文,下課鈴聲響后,我靜靜站在講臺上,沒有打斷他們,走進文本,才能走進老王,才能走進楊絳先生……
課后,又翻了翻《老王》,情緒繁復,有悲涼、有溫情、有溫情后的悲鳴、有幸運、有不幸,各種交織、旋轉,不可斷絕,出去走了走,回來,又拿出課本,大聲讀了兩遍,此時,竟慢慢平息……
下節課,再陪著學生們,再讀讀《老王》吧!